当前位置:

【湘水激扬70年】农田水利惠乡野——湖南农村水利建设70年成就回眸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梁玲 编辑:刘秋平 2019-11-25 11:53:5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70年砥砺奋进,70载春华秋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湖南水利事业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起茁壮成长。

70年,湖南水利栉风沐雨、坚定前行。70年,湖南水利事业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湖南省水利厅联合红网特别推出“湘水激扬70年”系列报道,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湘大地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变革历程。

相关链接:

【湘水激扬70年】治水兴湘70载 湖湘水美万象新

【湘水激扬70年】洞庭波涌人水和——洞庭湖保护与治理纪实

【湘水激扬7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湖南省水旱灾害防御70年记

【湘水激扬70年】兴水工程千秋业——水利建设管理的湖南样本

【湘水激扬70年】岸绿景美碧水流——湖南水资源管理70年变迁

坐落于嘉禾县晋屏镇金鸡岭的盘江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万吨,解决8个乡镇30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助推嘉禾县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局 提供.marked.jpg

坐落于嘉禾县晋屏镇金鸡岭的盘江水厂。

红网时刻记者 刘娜 通讯员 梁玲 长沙报道

一座座水库星罗棋布、一条条渠道纵横交错、一股股清泉进村入户……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美丽乡村的根基,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水利人面临水资源短缺、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农民群众饮水难等现状,始终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放在心间,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水利改革等重点工作,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现实问题。

经过70年风雨兼程,如今硕果累累。湖南建成各类水库1.41万座、灌区7.39万个、泵站5.32万处、塘坝166万多处、容积73.82亿立方米,以及各类农村供水工程5.6万多处,农村水利改革持续推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喝上放心水(沅江市三眼塘镇(现胭脂湖街道)居民世代都是喝的水塘河湖里的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这里的居民从此喝上了清洁的放心水。  沅江 郭迪平摄)_wps图片_wps图片.marked.jpg

沅江市三眼塘镇(现胭脂湖街道)居民从此喝上清洁的放心水。 郭迪平 摄

大投入 农民喝上放心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农村饮水工作先后走过饮水起步、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四个阶段。从1980年开启持续至今的民生水利“接力跑”,让湖南广大农民经历了从“喝水难”到“喝上水”,又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转变。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连续16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被列为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到2015年底,湖南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部完成,还超额完成了洞庭湖区规划外25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016年开始,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湖南印发《湖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要求综合采取新建、改扩建、配套、联网升级等措施,建设大水厂,构建大管网,全面提升农村供水规模、效益和水质。

各地按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要求,因地制宜,分类科学规划,开展高标准的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建管专业化”。

在长沙市白鹭湖、临澧县澧北、汉寿县西湖等10地,建有标准高、覆盖面大的水厂工程,供水服务人口均在10万人以上;在武冈市建有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体,小型分散供水为补充的工程体系,自来水覆盖人口81.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96.7%;新化县从过去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的“大水漫灌”到脱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精细绣花”“精准滴灌”,实现全县18.01万农村贫困人口安全饮水的全覆盖,不漏一户一人。

为加强水源保护,省水利厅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地名录确定及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做到“建一处工程,保护一处水源”,目前已完成704处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划定和1189处千人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为保障水质安全,2014年以来,全省投入水质检测中心建设资金1.6亿元,兴建98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和13处区域水质检测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省122个县级行政区域。水利、卫计部门联合建立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水质检测制度,也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的全覆盖。

十八大以来,湖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计解决了161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125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3%提高到86.51%,水质合格率年均接近提高5个百分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有效地改善了用水条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为适度发展庭院经济、加工业、养殖业提供了水源保障,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途径和渠道,是覆盖面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惠民工程之一。

宜章县农田水利项目县天塘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marked.jpg

宜章县农田水利项目县天塘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强建设 农田唱响丰收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曾经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湖南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配套不齐、工程标准偏低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瓶颈。

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区发展进入黄金期,到2018年,湖南实施了20处大型、74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756万亩,占2018年全省耕地面积的12%,年新增产粮食生产能力11亿公斤,占2018年全省粮食生产总量的4%,年新增节水能力15亿立方,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5。

十八大以后,各大灌区开始根据实际情况,走向了转型发展之路,由单一的农业灌溉向城镇供水、生态、景观转变,着力打造节水、安全、生态、高效的现代化灌区,更好地为湖南的经济社会服务。

与灌区情况类似,湖南灌排泵站也历经了矛盾凸显和发展转型的时期。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湖南抓住机遇,开展了27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经过改造,湖南大型排灌泵站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灌溉标准提高到75%以上,改善灌溉面积173.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2.76亿公斤。

通过多年来的大投入,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灌区和大中型泵站为依托,小型灌区、泵站作补充,河网渠系相结合的“灌溉网”。这张旱涝相济的灌溉网,是确保农田丰收的“主动脉”,而遍布田野的各个“五小水利”设施则是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1959年之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经历过几次建设高潮。随着土地家庭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农村的生产经营体制发生改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也发生重大变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

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掀起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高潮。

为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湖南省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2007年,湖南出台《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改革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条例》,强化农田水利法制保障;2013年,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明确以“以奖代补”方式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五年行动;2016年,省水利厅出台了《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村级公示办法》。

低压管道、渠道灌溉、山塘整治……这些小而多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却实实在在发挥着农业生产的功能保障作用。

2009年以来,湖南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资金72.98亿元,建设了304批次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县)项目,开展了省级财政“五小水利”五年建设行动和2016~2018年洞庭湖区沟渠塘坝清淤疏浚专项行动,整合各类涉水资金和社会投资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7.33万亩。

7、浏阳株树桥水库清澈水面。近年来,株树桥水库水质不断提升,基本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类标准。通讯员 摄.marked.jpg

株树桥水库。

重创新 改革开创新篇章

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人民群众对水利事业也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

2011年,乘着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东风,湖南水利率先在全国开展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总基调下,湖南农村水利改革实行了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建管机制创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系列举措,引来了发展源头活水,进一步释放了行业活力。

2017年6月,全国第一本农田水利设施不动产权证在长沙县高桥镇维汉村颁发,该模式首次以物权法形式保护了设施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除长沙县外,双峰县、澧县等地也实现了水利工程产权证、管理权证发证率,管护协议签订率3个100%,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水利兴,农业兴。为解决农田水利“短腿”,解决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湖南各地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资金,使得投入机制更加多元化,农民群众参与度也逐年提升。

常德市自2017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水利建设奖补资金;娄底市启动实施山塘清淤整治3年行动计划,今年计划整治6000口,将“荒塘”变成“美丽山塘”;宜章县对每个项目村按2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撬动乡村两级筹资1200余万元……通过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吸引了大批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投入,带动了一方脱贫致富,也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了农民群众。

农田水利设施要发挥长效工程效益,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在此方面,湖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广泛推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简化了中间环节,减少项目变更,投资节省15%左右。

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面,湖南已连续11年开展该项工作。告别“大锅水”,量化水权。截至2019年7月,湖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区域从2008年的4个县扩大到了105个县,共计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36466万元,完成改革实施面积约122万亩,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652个。

水利万物,水润三湘。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一项项农村水利改革举措,让老百姓看到了水之变,感受到了水之利,富了口袋,也暖了心头。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梁玲

编辑:刘秋平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9/11/25/625799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