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0年砥砺奋进,70载春华秋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湖南水利事业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起茁壮成长。
70年,湖南水利栉风沐雨、坚定前行。70年,湖南水利事业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湖南省水利厅联合红网特别推出“湘水激扬70年系列报道”,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湘大地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变革历程。
相关链接:
【湘水激扬7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 ——湖南省水旱灾害防御70年记
红网时刻记者 陈诗芹 通讯员 黄跃群 李静岚 长沙报道
湘人王闿运曾言:“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湘资沅澧等纷繁水系交汇而成的湘江,构成了湖湘百姓赖以生存的三湘大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湘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饱经水旱灾害之苦的三湘儿女,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战酷暑、斗严寒,开始了气吞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70年来,湖湘儿女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治水害、兴水利,保平安、促生产,人水和谐的图景正逐步呈现在三湘大地。
南县明山电排站。
筑坝开渠天地宽
山川有好水,高峡出平湖。
新中国成立前,湖南水利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水利工程数量少而且破败失修,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一遇大的旱涝灾害,往往赤地千里,粮食绝收,满目疮痍。
1949年的湖南,只有小(2)型水库16座,湘资沅澧四水干流及主要支流上,没有一处控制性水利工程;耕地面积5103万亩中,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仅占35.2%、7.9%。洞庭湖区大小堤垸900多个,垸老堤矮、水系紊乱,堤防长度6400多公里,其中一半是险堤。
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缔造者们高瞻远瞩,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及时发出了治理水患、造福人民的伟大号召,动员千军万马大兴水利,神州大地春风化雨。湘江流域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如著名的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东江水电站,还有数以百计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犹如神来之笔,一笔笔地添在了三湘大地上。
这浓墨重彩的第一笔便是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动工。湖南、湖北16万民工日夜奋战,不到3个月就胜利完工,完成土石方近1000万立方米,泄水闸过洪能力达8000立方米每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从1958年起,湖南在5年内就新建了双牌、水府庙、酒埠江、黄材、黄石、王家厂、官庄7座大型水库,69座中型水库,5700多座小型水库,40多万口山塘。于1962年建成投产的双牌水库,是湖南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它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湖南水利人具备建设高坝大库、高水头船闸和大容量电站的能力。
此后几年,湖南集中力量打了水库配套和水轮泵两个歼灭战,同时新建了欧阳海、青山垅、涔天河3座大型水库。1966年6月,经过十万民工将近十个月的日夜奋战,韶山灌区建成通水,灌溉韶山、宁乡、湘潭、湘乡、双峰、雨湖、岳麓7个县市区100万亩农田,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的灌区。一首湘中民歌曾在三湘大地广为传唱:“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在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一条长达两百多公里的干渠,蜿蜒穿行于苍山之中,被人们誉为“韶山银河”。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湖南在对已建水库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保安的同时,还新建了铁山、六都寨、竹园3座大型水库,91座中型水库和4300多座小型水库。1970年3月,涔天河水库竣工,其水筏道系国内水头最高、筏量最大工程。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湖南人民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壮丽凯歌,建造了一个个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让人惊叹!
199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大兴水利的战略部署,决定从该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实行全省总动员,举全省之力,大干三五年。湖南做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巨笔擘画了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湖南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涔天河灌区工程、莽山水库、毛俊水库、犬木塘水库等13项工程位列其中。其中,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项已完工,洞庭湖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涔天河灌区工程、莽山水库、毛俊水库、黄盖湖防洪治理等9项已开工建设,犬木塘水库等工程前期工作正稳步推进。
目前,湖南已建成水库数量达到14121座(水利普查数),总库容增至530.724亿立方米,水库数量和库容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400多倍和35000多倍。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建成各类水库2449座,总库容达355.442亿立方米,占已建成库容的67%。水电装机容量从1949的年1.53万千瓦发展到2018年的1602.9万千瓦,在全省电力装机中的比重超过40%。座座水库好似给三湘大地镶嵌上了一颗颗明珠,筑起了一道道水安全屏障。
此外,由于建设年代久远,且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少水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1998年,国家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湖南先后有13045座水库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共计使用中央和省级资金182.98亿元。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工程的安全性和管理条件均得到很大改善,防洪、灌溉、乡镇和农村安全饮水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湘江长沙段城市防洪堤。钟正新 摄
浩浩长堤护城乡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条件,湖南历来就是一个洪旱灾害频发的省份,一部湖南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湖南抗灾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湘儿女投工投劳兴建防洪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防洪工程建设速度慢、标准低,1998年以前大部分城市还处于未设防或半设防状态,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偏低。
据统计,湖南从1980年至1998年19年间,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洪灾,19年间,全省累计成灾耕地12824万亩,年平均675亩,受灾人口23202万人,年平均1221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27亿元,年平均损失80亿元。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后,湖南加快了防洪工程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湖南人民始终展示出雍容大度、开放而自信的姿态。没有钱怎么办,借,向世界银行借。通过利用日元贷款、亚行贷款、世行贷款等国际资金,以及四水国债及地方自筹资金,湖南对湘、资、沅、澧四水110个项目区近1200公里堤防进行了治理。
2013年,湖南新编制了湘、资、沅、澧四水及溆水、渫水重要河段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将126个县市区近1400公里堤防纳入该规划,目前该规划已完成近50%的治理任务。
多年的接力建设,我省在湘、资、沅、澧四水等大堤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洪屏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据《2018湖南水利统计年鉴》统计,湖南已建成堤防长度20269公里,治理河道0.87万公里。堤防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近十年全省年均因灾死亡人数降至36人,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降至0.72%,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降至0.16%。
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如一座座丰碑,挺立在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据统计,自1998年至今,各大水库拦洪削峰98次,拦蓄洪量233亿立方米,避免了21个城市进水受淹,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亿元。2019年7月6日至14日,短短的9天,湖南接连2次遭遇暴雨高洪袭击,湘水全线、资水干支流、沅水、洞庭湖部分站点超警戒水位,湘水、资水部分河段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在抗御高洪关键时刻,全省水利部门在各级防指统一指挥下,调度水库拦洪错峰削峰,仅省水利厅累计下达调度命令50余份,调度柘溪、托口等大型水库,发挥了重要防洪作用。
洞庭湖治理,一直是湖南水利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1949年到1985年,洞庭湖开展了以“堵支并流、排涝建设、撇洪河”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湖区群众累计投工20多亿个,完成土石方30多亿立方米,地方和群众投资20多亿元,基本形成目前的防洪治涝格局。此后十年间,湖南开展实施洞庭湖一期治理,完成大堤培修加固1000余公里,洞庭湖区11个重点堤垸1216公里防洪大堤普遍比1980年加高1-2米,加宽2-3米,在抗御洞庭湖区95、96、98、99等历次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岳阳市君山区长江干堤大堤面宽达10米,如一道巨大屏障,保护着包括岳阳市区在内的数百万居民。受堤防保护的垸内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长治久安。
洮水水库是我国首个采用bot模式、实行项目法人招标的水利工程项目。
源头活水铸丰碑
随着水利事业蓬勃发展,水利管理工作也日益加强。省水利厅提出,建设是一时的,而管理无穷期,只有扎扎实实加强管理维护,才能确保水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1978年至1997年,“三查三定”拉开了湖南省水利工程规范管理序幕。80年代初,1500多名专业技术干部用五年的时间对县管以上水利工程进行了摸底和调查,完成了设计复核。这些工作为水库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铺平了道路,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此后,工程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工程标准一年比一年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机遇期,大量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得以实践,有力保障了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
创新建设管理模式。按照建设权与监督权“两权分离”的要求,省水利厅在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中推行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在大中型水利项目积极推进试点总承包制、代建制、项目法人招标等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全国首个BOT模式水利工程项目——洮水水库工程、全国首个开工的PPP模式重大水利工程——莽山水库工程均在我省诞生。2013年1月,莽山水库项目法人公开招标工作启动,2014年9月项目法人招标成功,2015年5月枢纽工程开工建设。自此,莽山水库从蓝图开始变为现实。
规范水利建设市场。2012年以来,省水利厅开发建设了湖南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并推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2015年12月,省水利厅建成并投入运行全省首个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系统。目前,我省使用了中央和省级资金的水利工程项目招标已全部采用电子化招标投标,有效遏制围标、串标等现象。
70年来,湖南省水利工程从规划、勘测、设计到审批,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始终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贯彻到工程建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建成了一批批水利骨干工程、精品工程。
展阅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湖南治水画卷,湖湘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定信心和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个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芹 黄跃群 李静岚
编辑:刘娜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9/11/20/624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