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0年砥砺奋进,70载春华秋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湖南水利事业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起茁壮成长。
70年,湖南水利栉风沐雨、坚定前行。70年,湖南水利事业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湖南省水利厅联合红网特别推出“湘水激扬70年系列报道”,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湘大地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变革历程。
相关链接:
2017年6月26日,资水干流柘溪水库开启5孔闸门泄洪。薛雨风 摄
红网时刻记者 汪衡 长沙报道
水情是湖南重要的省情,水患是湖南最大忧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在考察长江时指出:中华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可以说,一部湖南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水旱灾害防御始终贯穿治水主线。
70年风雨兼程、70年奋勇抗争、70年安之如山,在风雨中搏击,一座座防洪骨干工程的耸立,筑起了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在新中国70周年翻天覆地大变化引领下,湖南70年水旱灾害防御也经历了一场蝶变。
防汛抢险演练。
健全机制 综合调度
三湘四水一盘棋
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是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制度保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所在。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就于1950年6月成立了湖南防汛指挥部。随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指挥部不断发展、不断健全。市、县也相应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为防汛抢险的指挥决策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会商研判平台,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和分级负责的防汛抗灾机制。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依托水利部门,统筹协调发改、财政、国土、民政、交通、安监、卫生、气象等成员单位力量,共同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环环相扣的责任链,筑牢水旱灾害防御的“第一道堤坝”。“要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应对百分之一的可能。”湖南各地各级防汛责任人以汛情为命令,责任逐级明确,压力层层传导,切实编织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网络。
2019年7月上旬,湘水、资水爆发大洪水。湖南通过多次调度资水控制性工程柘溪水库提前腾库、适时拦洪,最终成功将柘溪水库入库洪峰10600秒立方米削减为5100秒立方米,削峰50%,避免了水库下游河段超保证水位,显著减轻了资水尾闾防洪压力,受到了水利部全国通报表扬。
2011年,湖南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全省累计降雨量为历年最少。湖南根据预报,提前拦蓄洪尾,积极做好农业灌溉供水保障工作。全年,各大型水库累计提供灌溉用水16.3亿立方米,灌溉耕地510.23万亩,保证了大旱之年农业大丰收。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通过科学精准调度,全省各类水库累计减少受灾人口1440.9万人,减淹耕地1797.8万人,减少直接经济总损失140.5亿元;累计为下游抗旱补水114.5亿立方米,保障了623万人和4740万亩耕地生活灌溉用水安全。
在历年水旱灾害防御过程中,各级水利部门尽责履职,用科学高效的指挥,在监测预警、水库调度、物资保障、查灾核灾、抢险救灾、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三湘儿女不断走向胜利。
水文观测站。
以防为主 提前预警
精准指导水旱灾害防御
河流超警,山洪暴发,台风来袭,干旱持续,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政府部门、水利部门的决策力、组织力和执行力。
在水利厅防汛抗旱系统上,湖南降水实况图、多日累积降雨量综合分析图以不同等级颜色清晰标注,主要江河、大型水库一旦超警立刻显示,249处水文站点实时动态数据近在眼前,数值精细化雨量预报、各断面洪水过程预报、大中型水库入库洪水预报、干旱预测预报成果等信息一目了然。
目前湖南有水文站249处,水位站1401余处,自建及整合水文、山洪、水工程等雨量站5224多处,固定土壤墒情站105处,水质监测站456处,重点入河排污口监督性检查1007处,水质监测河长达10142公里,一张覆盖全省大小水域的水文站网正缓缓铺开。
同时,2010年以来,湖南率先提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这一理念,并抢抓国家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这一机遇,建成了覆盖14个市州和110个县市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了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设施全覆盖,为群众转移避险提供了有力指导。
据统计,水文预报如能提前半天到一天,可以减少灾害损失1/5到1/3。2016年7月17日上午,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突降特大暴雨,1万余立方米泥石流倾泻而下,瞬间吞没了14间房屋。因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预报精准、及时,村干部组织受山洪威胁的500多名群众提前安全转移,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创造了山洪防御的“默戎奇迹”。
以防为先,以民为重,规范、科学、有序、立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防汛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布各类预警短信686万条次,启动预警广播17.1万站次,指导危险区群众提前避灾1580余万人次,有效避免了群死群伤;湖南水文部门发布洪水预报1193站次,洪水预警600条,为确保河湖沿线低洼地带群众及时转移赢得了先机。
“我们现在预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水情处处长李炳辉介绍,经过70年的发展,如果他们可以将水量预报的精确度已经达到几百立方米以内,水位预报可达到厘米以内。而且水情预测预警预报成果逐步通过湖南水文网、湖南水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发布,实现了与公众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70年来,无论是特大洪水,还是“碧利斯”“圣帕”等超强台风,以及严重的夏伏旱,湖南都实现了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预防为先”的防灾减灾体系在与水旱灾害较量中频频胜出,湖湘百姓安居乐业。
洞庭湖华容县注滋口镇新发段一线防洪大堤,防汛抢险队员冒雨对湖堤迎风面进行砂卵石袋填压抢护。徐典波 吴巍伟 摄
加强基础 健全队伍
构建防灾减灾最强“防护堤”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水旱灾害防御的基础,水库大坝构成“钢铁将军”,坚固堤防铸就“水上长城”,各项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998年大水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湖南开展了以洞庭湖治理、长江干堤加固、平垸行洪、水库除险保安、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排涝、灌区续建配套和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形成了防洪、治涝、灌溉、供水、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为主要支撑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目前,湖南建成各类水库14121座、各类堤防总长度1.87万公里,保护着四水干支流沿线120多座重要城镇和洞庭湖区226个大小堤垸;建成各类灌区7.39万处,设计灌溉面积5234万亩;各类灌排泵站5.32万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3万处,累计解决了330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保障了全省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需求。
日趋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夯实了水旱灾害防御基础,为湖南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了更足的底气、更多的保障。
随着硬件不断升级,湖南水旱灾害防御的软件也随之水涨船高。近年来,湖南不断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专家库,水旱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管理日益完善。2019年 5月,湖南成立防汛抢险技术支撑省级专家组,聘请了118位首期“军师”,并根据他们擅长的专业分类管理,登记造册。
组建仅一个多月的“军师”团队,在今年7月上中旬的大洪水中交出了完美的“考卷”,不管是在湘江干流渌口区将军村段,还是在衡山县曹家湖段决口现场,不管是面对资水新化县段管涌群,还是攸县龙头水库溃坝险情,始终有他们坚定而忙碌的身影。正是有了他们,一个个大小险情才得以成功抢护,一座座水库、一段段堤防才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担千钧之责,守万家平安。水旱灾害防御一直以来都是衡量着执政党领导力,检验着政府执行力,评判着国家动员力,体现着民族凝聚力。
通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解读湖南水旱灾害防御工作。70年来,数字的增减,述说水旱灾害防御的成就,印证湖南人民群众沉甸甸的安全感、获得感,书写一个水利大省越来越自信的责任担当。
追风逐雨减灾害,迎难而上保安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湖南水旱灾害防御体制机制不断发展完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乘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风,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必将乘风破浪,击水中流,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刘娜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9/11/18/624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