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十年,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觉醒,到一条河的生态涅槃;十载,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到一座城的生动实践。圭塘河,这条浸润雨花记忆的血脉,曾承载发展的重量,如今正书写文明的嬗变。《圭塘河,幸福彼岸》系列报道,不只记录清波的归来,更愿解读一脉活水如何滋养一方土地、润泽万千生活。从治理的智慧到产业的融合,从区域的协同到开放的胸襟,长沙市雨花区以河为卷、以民为本,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共生、保护与发展共荣的长卷。今日推出首篇《一“龙”治水,绿岸生金》,明天推出《一树花开,甜润三湘》。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长沙报道
晨光微熹,圭塘河波光潋滟,白鹭翩跹,岸边游人如织。
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民间河长”刘科的镜头里,数万张照片串联起这条河的“表情包”:从黑臭水体的“忧伤”,到国家级美丽河湖的“欢快”。2024年,圭塘河一举摘得“国家级美丽河湖”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双荣誉,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圭塘河的蜕变,不仅是生态修复的胜利,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生态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最具增值潜力的资本。
圭塘河的羽燕湖。雨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创新破局: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统筹”
圭塘河位于长沙市南部,发源于长株潭绿心石燕湖,由南向北汇入浏阳河,全长28.3公里。
《宋史·食货志·农田》记载:“初,五代马氏于潭州东二十里,因诸山之泉,筑堤潴水,号曰龟塘,溉田万顷。”龟塘,即今日雨花区之圭塘。
然而千年哺育,一朝蒙尘。这条滋养长沙的母亲河,亦在发展中历经阵痛,如今的秀美乃是历“劫”而归。
曾经的圭塘河。(刘科/摄)
如今的圭塘河,亲水栈道上游人如织。雨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圭塘河的治理,可以追溯到1999年。可惜,污染了治理,治理了又污染,甚至在2016年,圭塘河被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
问题出在哪里?河流治理涉及水利、市政、环保、城建等十多个部门。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打架”,是城市内河治理的通病。为打破“九龙治水”的藩篱,2016年底,雨花区成立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22个成员单位实现“一龙统筹”。自此,雨花区开启对圭塘河系统、精准、高效的治理。2017年1月,雨花区引进世界顶尖的治水机构——德国汉诺威水协,聘请专家为其“会诊”。
“像圭塘河这样的城市内河,中国有成百上千条。但圭塘河的问题很典型。”德国汉诺威水协中国区负责人王润说,全国很多中小河流的治理都像圭塘河一样,轻生态、重功能,走了弯路。
治理碎片化是城市内河之痛,“一龙统筹”的本质是以系统思维重构治理逻辑,为“两山”转化提供制度动能。
“6+”模式:用生态之法,唤回河流灵魂
曾经,为了驯服洪流、灌溉田畴,圭塘河被一次次裁弯取直。那道自然蜿蜒的碧绿绸带,渐渐被束缚成笔直坚硬的混凝土沟渠;原本草木丰茂的河岸,也被水泥取代,失了呼吸。河长缩短近3公里,硬化面从三成蔓延至七成——她像一位被缚住手脚的诗人,再难流淌出自然的韵律。
“那时的圭塘河,仿佛被抽走了灵魂。”一位老居民望着今日清波,记忆仍停留在那段灰蒙蒙的岁月。
支流断了联络,湿地失了踪影,河滩褪去了生机。河道失去了自净的能力,更如同血脉干涸,储不住雨水,引不来活泉。她日渐枯瘦,再也映不出流云的影子、飞鸟的翅膀。
转机,源于一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觉醒。雨花区毅然放下“征服”的执念,要以生态的笔触,重新描绘她最初的容颜。
圭塘河的生态引水工程,如今成为长株潭市民竞相奔赴的休闲廊道。雨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6年冬,一项跨越8公里的生态引水工程悄然启动。如同为衰竭的躯体注入新鲜血液,工程突破78米落差的天堑,将浏阳河的清流引入圭塘河干涸的河床。
而这,只是系统性治愈的一环。一套名为“6+”的治理哲学全面铺展——“系统治理+精准治污”重塑肌体,“中国智慧+德国技术”融汇思路,“政府河长+民间河长”共护呼吸,“生态整治+产业融合”激活脉搏……
在中德专家携手绘制的《圭塘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指引下,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生态革命,沿河展开。
如今,僵直的河道重新学会蜿蜒,水流轻柔,水草摇曳。数据显示,圭塘河的自然岸线率提升近八成,生态流量翻了两倍——她终于再次成为一条会呼吸的河、有生命的河。
而那项引水工程带来的,不仅是水源的复苏,更是一份意外的礼物。曾经龟裂的河段,如今成为长株潭市民竞相奔赴的休闲廊道。“景美人舒心,我们晚上经常特意开车来这儿走走。”一位慢跑者笑言,脚步轻快,如河水般自在。
生态治理,从来不是与自然角力,而是学习如何与之共生。圭塘河的“返璞归真”,正是对“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最温柔而坚定的印证。
全民共治:民间河长与政府的“协奏曲”
“水质的好坏,眼睛看不透,得要仪器‘开口说话’。”圭塘河畔,刘科俯身岸边,正带领一群中学生探索水中的秘密。孩子们手捧采样瓶,轻轻舀起一汪清流,仿佛捧起河流无声的语言。透过显微镜,一个微观世界缓缓展开——浮游生物如星点游弋,水质真相在镜头下无处遁形。每年,有4000多名年轻的身影跟随刘科走进圭塘河,这不仅是实践课,更是一堂堂流淌着的生态启蒙。
双河长制如一座桥,让公众参与从岸边走向河心,让生态福祉从理念滴灌日常。雨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河水的清澈,源于制度的明晰。雨花区在“河长制”的土壤中埋下一粒创新的种子——在政府四级河长体系旁,生长出民间的“三级河长”枝干。这不是简单的叠床架屋,而是一场治理理念的嫁接共生。2018年,“红黄蓝”护卫营应运而生,犹如三原色汇成护河光谱,与环保组织共织“守护行动网络”,将民间力量编织成网,覆盖河流的每一段呼吸。
双河长制,本质是两股力量的协奏。政府河长与民间河长定期相聚,信息如水流交汇,问题在共识中消融。民间河长冷昭群至今难忘那场“管道探险”——发现排污暗管后,他躬身钻入幽暗,顺水溯源,直指病灶。随后政府河长接棒,部门联动,企业整改,一套“民间发现+政府处置”的流程如清渠引流,高效贯通。
治水,从来不只是改造河道的技术工程,更是润泽人心的社会实验。双河长制如一座桥,让公众参与从岸边走向河心,让生态福祉从理念滴灌日常。当孩子们的眼眸映出清澈河水,当市民的脚步流连水岸长廊,圭塘河已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地标。
绿水生金:从“投入黑洞”到“增值引擎”
治水常被视为投入巨大的工程,而圭塘河却走通了一条“以水养水、以绿生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过去,河道治理多停留在景观美化等单一功能上,圭塘河却突破传统思维,用产业化思路激活整条河流的生命力,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出甘甜的发展果实。
“单个中大型排水口改造平均要投入约400万元,主体河道建设资金量级更以亿元为单位。”雨花国资经营集团总经理朱剑锋坦言,“若全靠财政投入,再厚的家底也难支撑全域治理。”面对资金难题,雨花区选择向市场借力、用机制破局。
2017年4月,长沙首个河道治理国企——圭塘河流域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承担起流域治理、开发与运营的全链条使命。公司于2019年并入雨花国资经营集团,以企业化运作注入持久动能。
圭塘河溪悦荟段。雨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分段治理、分步推进,将圭塘河城区段划为6个特色区段,每一段都是风景线,也是产业带。”朱剑锋介绍。差异化培育模式,让河流在不同段落绽放不同光彩。
曾经的城中村井塘段,如今已变身400多亩的海绵城市示范公园溪悦荟——这也是长沙首个PPP模式治河项目。2021年开园以来,这里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每年更带来超7000万元的物业收入,反哺河流长效运维。
羽燕湖畔,水清岸绿成为“隐形的招商大使”,园区租金水涨船高,年租金收入约5000万元。而在圭塘河源头跳马镇,这片长株潭绿心上的翡翠之地,通过“花木+民宿+文旅”融合,年吸引游客超十万人,花木年产值突破13亿元。
市场化不是放弃生态,而是让生态成为有生命力的资产。圭塘河的实践表明:最好的招商名片,不是优惠政策,而是清澈的河水、葱郁的岸线,以及一条能呼吸、会成长的河流。
圭塘河中,飞鸟在嬉闹。(邹健 李艳/摄)
一河清水生万金,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圭塘河的治理之路,不仅是一条河的涅槃,更是一座城发展观、政绩观的重塑——用生态刻度丈量幸福温度,正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雨花方案”。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编辑:韩阳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954/54/1534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