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潘季驯治河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周魁一 编辑:刘秋平 2020-12-10 15:26:41
时刻新闻
—分享—

潘季驯像 资料图片

□周魁一

潘季驯(1521—1595),浙江湖州吴兴县人。30岁进京殿试,一举中第。他曾在江西、河南、广东等地以及中枢任职,推行张居正经济改革政策“一条鞭法”。在地方任职时多有政声。

他因“借水攻沙,以河治河”为世人熟知,从政后期四次担任总理河道大臣,在治河理论和实践上有重大贡献。

他对黄河的认识从懵懂无知开始,自述:“季驯生而颛蒙,居东海之滨,不知所谓黄与淮者。”其后,他途经运河、淮河和黄河北上参加殿试,以及任职后南下赴任,多次经过黄河,但见“河中沙渚累累,操舟者寻隙而进。窃谓河道固然也?”难道黄河就是这个样子吗?这一问题时时萦绕他心中。兴趣是钻研的不懈动力,他由此开启了对黄河问题的探究。

明前期治河以“分流杀势”为主。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潘季驯首任总河,那时见到黄河下游分作十多条支流混乱摆动时,他坦陈“惶惧无措,道谋滋起,莫知适从”。他决定不囿于前人办法,转而驾舟实地考察;同时,向沿岸有经验的基层官吏和农夫请教,逐步了解黄河河性,提出了一套办法。

调查研究结论集中于两点:一是不分流,黄河发洪水怎么办?二是治河与治漕关系怎么摆?

潘季驯的理论创新,也正是围绕这两点展开。

一是以“束水攻沙”代替“分流杀势”。通过堵塞分支河道形成独流入海的单一河道,达到“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的目的。所谓以河治河,就是集中黄河水量于一条河道,增大河槽中水流流速,从而提高冲沙效果,使河槽逐步刷深,达到“河流顺轨”的目的。这一概念暗合了黄河下游水流挟沙能力大约和流量平方成正比的现代河流动力学研究的结论。

此后“束水攻沙”理论继续延伸,又提出了“蓄清刷黄”概念,也就是引入挟沙能力强的清水,进一步提高水流冲沙效果。

二是认为治漕必同时治河,这又是一反此前600年分流治河主张的创举。在潘季驯之前,分流治河主张的主要根据是,黄河决口是势之必然,只要不毁城,只要抚恤流民就没啥大不了。潘季驯则看到,洪水危害的地方“一望弥漫,民无粒食,号诉之声令人酸楚”。因此,为解救灾区民众苦难,必须把治河和治漕联系在一起解决。

治河新的理论有了,那么如何落实这个理论呢?潘季驯提出实现“束水攻沙”的工程保障措施是系统堤防。他紧紧抓住黄河多沙易淤和洪水暴涨陡落的水文特性,借鉴历史经验设计出一套“遥、缕、格、月”的堤防系统。

缕堤,紧临河床,洪水时约束主流,取其冲沙效果;遥堤,位于两岸滩地之外,控制溢出缕堤后的洪水不出河槽,取其防洪效益;月堤,在堤防薄弱处或河水顶冲的险工段,在背水面所圈筑的新月形堤,以加固险工段;格堤,防止漫溢出缕堤后的洪水在遥、缕之间的滩地横冲直撞出险,并加速出槽洪水的泥沙落淤,以淤滩固堤。

潘季驯也不因循守旧,倘若发现措施不合实际,即使涉及重大的技术举措,也立即纠正。二任时,他认为“欲图久远之计,必须束近(缕)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此不易之定策也”。三任时,他结合实际,果断将“束水攻沙”改变为“束水归槽”。部分放弃了原本用来“束水攻沙”的缕堤,任由洪水和泥沙进入缕堤和遥堤之间的宽阔滩地。

缕堤与遥堤重点互易,更适应“暴涨陡落”的洪水特点,并额外取得“淤滩固堤”的实效,坏事变好事。而当洪峰过后,滩地上的洪水势必仍旧归回河槽,继续原本的刷沙功能,达成“束水攻沙”的初衷。

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后来也被河工物理模型实验所验证。

万历十六年(1588年),潘季驯以68岁高龄四任总河,在河工上仍旧顶风冒雪亲自调查,负痛奔驰,病痛加剧,“自度不能久延于世”。多次吐血,四次上疏请求退休,不被批准。至二十年(1592年)三月退休,次年中风,二十三年(1595年)病逝。

潘季驯取得如此成就,如何评价其在我国治河史上的历史地位呢?

虽说潘季驯亦有不足和失误之处,但总体来看,他治河的科学态度,身先士卒、负责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品格,在封建官吏中是不多见的。应该说,他是治河方略历史转折时期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的代表人物,结束了长达600年(从北宋开始)以“分流杀势”为主的治河旧章,谱写了“束水攻沙,以河治河”的新篇,从此治河由消极防守转变为积极进取,实现了治黄方略划时代的转变。

从明代末年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制定的黄河下游防洪“护滩保堤,控导主溜”的方针,在长达400年的时间里,治黄规划方略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潘季驯治河思想的精髓,其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杰出的治水人物。直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始运行,调水调沙,黄河下游防洪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周魁一

编辑: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