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六河”穿流而过的长沙,表面上看水量极其充沛,但事实上水资源总量的60%左右作为汛期洪水流走;城镇化高速推进,一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再加上水质性、季节性缺水,也导致长沙市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何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每一个个体都绕不开的话题。
保护“生命之源”,没有严厉的法规制度推行,再多的清洁水源也经不起“蚕食”。为此,长沙市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全面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走出了一条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用水户参加的节水机制,为“山水洲城”的生态文明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度先行,引领绿色发展。长沙市以“最严”制度之力,为“节水优先”奠定坚实基础。如,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重要水域均实现“结对式”管理;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等等。与此同时,以刮骨疗伤的态度清退高能耗企业151家,并引进低能耗、零排放的新兴企业,让“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引擎之一,创造了经济往上走,耗水降下来的奇迹。
政策发力,激发节水动能。在节水治水上,长沙不仅有最严制度,还有人性管理。为了凝聚节水共识,激发节水热情,长沙出台了一系列节水奖励政策和水价改革措施。如,长沙县桐仁桥灌区率先实行水权改革,按照“定额供水、计量收费、梯级计价,节约有奖、超用加价、水权可流转”的原则,水资源像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样分到农户或用水户协会。一改过去的“大锅水”的用水方式,这个奖惩有力的改革措施一经出台,就受到当地农户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强化宣传,凝聚节水共识。生活节水,人人有责。市民的用水行为直接影响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成效。因此,建设节水型城市应以群众为基础,依靠群众,动员群众,促进人们自觉养成节约用水习惯,传递节约用水的生态理念。在这一点上,长沙不遗余力进行宣传推广,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形成主动节水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氛围,让节水成为更多市民行动自觉,为建设节水型城市建设巩固了群众基础,凝聚了最强动力。
节水先行,长沙以最严制度、政策红利、宣传引领,书写了城市发展“绿色”篇章,节水治水的同时,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动能。以一方碧水妆点“山水洲城”生态画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这样的做法值得点赞并借鉴。(文/胡辉)
来源:红网
作者:胡辉
编辑:刘娜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20/07/10/761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