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造亲水宜居株洲城 ——访株洲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彭良平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陈立志 编辑:陈诗芹 2018-11-21 10:45:44
时刻新闻
—分享—

?????????????????????????????2006????????????????????????????????????????.marked.jpg

天鹅湖公园是株洲大型景观生态公园,提高了株洲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红网时刻记者 刘娜 通讯员 陈立志 株洲报道

记者:为推动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打造亲水宜居株洲城,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预期愿景,株洲水利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彭良平:2014年,株洲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指导推进工作。水利部门作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单位,既要干好本职工作,更要做好统筹协调。我们以踏石留印的干劲,攻城拔寨的拼劲,一丝不苟的韧劲,打造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版”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株洲特色。

一是绘好“布局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原则,持续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制定试点建设方案,确定“一轴三区、三网六城、一江两岸三山十港”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二是用好“联动网”。将建设试点作为“头等大事”,完善建设试点工作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沟通、规划统筹、联席会商、跟踪问效等制度,延伸工作手臂,做到承启上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真正将29个市直职能部门和10个县(市)区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了“党政领导亲自抓,部门协调分块抓,社会参与共同抓”的生动局面。

三是架好“督察网”。切实增强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对照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把握时间节点,分年度制定工作要点,分项目倒排工期,并实行“月调度、季总结、半年通报”,盯紧重要指标,抓住重点项目,强化督导、跟踪问效、严格问责,以督查督办,推动工作任务落实完成。

四是搭好“宣传网”。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设立“红”“黑”两张榜单,宣传报道工作动态,推广典型经验,曝光突出问题。围绕“水与可持续发展”“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水文明·湘江美”“全面推行河长制”等主题,开展了湘江毅行、摄影比赛、志愿者骑行、有奖征文、河道保洁等公益宣传活动,爱水、惜水、亲水、护水逐步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和文化自觉。

记者:在抗御2017年历史罕见暴雨高洪中,株洲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江河安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彭良平:湖南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2017年,湖南遭遇历史罕见暴雨,株洲也未能幸免,市委市政府科学调度、精准施策,全市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夺取了“6.22”暴雨洪灾防御关键一役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

一是筑牢“保护圈”。近年来,株洲市坚持不懈大干水利,市区4个防洪保护圈全面闭合,基本达到百年一遇设防标准,5座县城基本达到20年一遇设防标准;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项目11个,实现山洪灾害易发区全覆盖;新改扩建白石港、渡口、金盆岭等6处城区排渍站,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98座,全市抗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绷紧“责任链”。严格落实了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和险工险段、乡镇干部包村组、村组干部防守重点部位的防汛抗旱责任制,确保行政、技术、管护三个责任“不空档”“不断链”;组建防汛抗灾应急队伍,完善健全物资储备体系,落实了“一库一案,一点一策”,964座水库、130处城市内涝点和54个山洪灾害易发村均制定了防汛应急预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演练。

三是下好“一盘棋”。坚持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密预报预警频次,一天一调度,一天一会商,一天一通报,科学研判防汛抗灾形势,全市上下协调联动,牢牢把握防汛抗灾主动权;成立隐患排查处置、值班值守调度、物资保障、应急救助、卫生防疫、灾情救助及督查督办等7个工作组,打赢了城市保安、水库防守、江河除险、群众转移的抗洪保卫战。

四是争当“主力军”。汛前,排查处置度汛隐患122个,编制完成株洲城区防洪风险图;暴雨高洪关键时刻,精准下达防御防守指令,提前腾库迎洪。调度5.66万处各型工程科学拦蓄雨洪,削峰错峰减轻下游防汛压力。水利干部职工全面动员、闻汛而动、向险而行,鏖战湘江洪峰,指导提前转移低洼危险区域人员7497名,处置险情140余处,力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下一步,株洲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如何持续发力?

彭良平: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下一步,株洲市水利系统上下将持续务实笃行,注重落小处、落细处、落实处,着力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6大体系24项创建指标体系,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一是坚持以水为媒,抓融合。围绕“水”字,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等,发挥水优势,做活水文章,认真研究谋划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

二是坚持以水为本,抓治理。持续落实落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措施不弱,守好生态环境红线,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从根子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及水生态损害等问题。

三是坚持以水为美,抓提升。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统领,持续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举措,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坚持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盘龙湖、日月湖、星月湖、清水湖等湿地公园和清水塘工业博物馆建设,着力把株洲建设成“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湘水鹭影”的宜居宜业水生态文明城市。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陈立志

编辑:陈诗芹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8/11/21/8165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