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芳 通讯员 刘燕龙 杨粲 长沙报道
2018年4月-7月,湖南省降雨比大旱之年2013年同期少17毫米,但全省受旱农作物面积仅为2013年同期的21%。
为什么?
“这要得益于我们的水利工程,它们在抗旱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湖南省防指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当前湖南旱情基本可控原因。
岳阳市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铁山水库水量。
水利工程——蓄水保水的“关键保障”
受降雨持续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以及晴热高温等因素共同影响,6月下旬以来湖南省大部旱情显露并发展较快,湘中局部干旱比较严重。
全省各级防指、水利部门积极研判形势,通过拦蓄尾洪、人工增雨等方式尽量增加抗旱水量。
目前,全省以灌溉为主的各类水利工程蓄水114.67亿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偏少26%,但比2013年偏多20%。其中,双牌水库管理局抓住7月4日至8日的强降雨过程及时拦蓄尾洪近8000万方;邵阳县在罗城水库、大塘垅水库,先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0余次,增加降雨约28万立方米。
衡阳县界牌水厂引、提水工程施工现场。
饮水工程——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保障”
湖南省现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66万处,保障人口3900余万。旱情发展过程中,全省各地将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工程建设调度,有效保障了旱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娄星区蛇形山镇根据城区饮用水源点泉山水库水源不足、镇区1.3万群众生活用水告急等情况,筹资100余万元,启动洪桥老水厂应急备用水源,修复洪桥河至青岭桔子山老水厂的供水管道,有效解决蛇形山镇群众生活用水矛盾。
衡阳县界牌镇水厂因水源点蟠龙水库蓄水不足,影响供水人口2万人,衡阳县投入资金60万元,新建引提水工程,从将军、造基两座水库引提水到蟠龙水库,结束了界牌镇72天的限时供水。
韶山灌区让湘乡22万多亩农田受益。
灌区工程——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湖南省现有各类灌区7.32万处,可保障面积4000余万亩。今年以来,各级防指根据水库蓄水情况,协调指导电力、灌区管理部门合理调度,有效保障了灌区保灌范围农田灌溉。
韶山灌区是湖南省最大的灌区,今年灌区主要水源水府庙水库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省防指及时指导水府庙水库合理控制下泄流量,有效保障了库区、下游韶山灌区80多万亩农作物灌溉。
官庄水库蓄水也在今年严重偏枯,官庄灌区醴陵片管理局筹资50多万元,修复多年未使用的提水机埠,有效保障了灌区近10万亩农作物灌溉。
澧县引澧济涔工程群星闸出口。
引调水工程——应急抗旱的“最后保障”
湖南省防指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此次抗旱过程中,2014~2016年湖南在34个县建成的抗旱应急水源引调提水工程作用十分明显。
他举例,新化、娄星、澧县等20个县市区启用引调提水工程80余处,应急水量3000多万立方米,保障了40多万人、60多万亩基本农田抗旱应急用水。
新化县吉庆镇是湖南省有名的干旱死角,该县2015年建成的吉庆镇引提水工程,今年6月下旬开始每天从资水一级支流油溪河提水2500立方米,2.1万人生活用水无忧。
澧县2015年建设的引澧济涔工程,自7月17日以来,累计从澧水引水1000多万立方米,澧普、涔南等5个乡镇20多万亩农田不再“喊渴”。
而目前,全省各地也正在按照“抗大旱、抗长旱”要求,加强各类水利工程调度管理,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最大程度发挥工程抗旱作用,确保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李慧芳 刘燕龙 杨粲
编辑:刘娜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