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长沙报道
一艘摇橹船轻轻划过,惊起万只白鹭齐飞,2017年9月29日,上万只白鹭齐聚长沙洋湖湿地,形成公园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鸟类聚集奇观。看到久违的“老朋友”,激动的长沙市民纷纷拍摄下这动人一幕。
白鹭对生长环境很“挑剔”,既要水质好、空气好,也要食物丰富,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有“环保鸟”的美誉。白鹭回归洋湖,可谓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存、完美结合,也是 长沙“山水洲城 亲水宜居”最好的体现。
成为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为长沙提供了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绝佳契机。近年来,长沙市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紧紧围绕打造“山、水、洲、城”的城市特色目标,牢牢把握“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使水净起来、把水管起来”工作重点,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节约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水清岸绿的流域生态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南方丘陵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水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质的飞跃。
完善管理机制 用最严制度护水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长沙市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数据显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立方米,湖南省人均水资源量3000立方米,长沙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509立方米。2013年,长沙捞刀河出现断流,捞刀河是长沙工业的集聚地,断流导致周边工业无法开工,甚至几十万居民喝水都成了问题;2007—2011年,湘江长沙段水位持续走低,导致取水源无法取水,想方设法保障安全用水,节水迫在眉睫。
审视自身,长沙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禀赋和优质的山水人文资源,在持续推进工程留水、生态保水、铁腕治水的同时,用制度护水和机制管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成为长沙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选。
2014年,长沙市颁布《长沙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1.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1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21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长沙市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水资源论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
2016年,长沙市围绕《实施方案》,严格控制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审批,完善水资源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全市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长沙市2016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39.4亿立方米,实际用水总量为36.63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控制目标为40立方米,实际用水量为3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控制目标为0.517,实际值为0.521;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为77%,实际值为83.3%。如今,长沙市出台了《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长沙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长沙市规划区林地、绿地、湿地、水域生态资源保护办法》《长沙市用水定额》《长沙市水功能区划》等各类涉水法规制度50余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实施,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个区县(市)。长沙连续两年在湖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排名第一。
创新机制管水 让每一条河都有一个守护者
让每一条河都有一个守护者,像抓城市管理“门前三包”一样看好自己的“责任田”。多龙管水、条块分割、职责不清是以往水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平常感受不深刻,但灾情来临时将集中爆发,造成的危险是十分可怕的。治水、转型,长沙已然站在了历史的关口。审视自身,长沙正坚持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来补齐体制机制短板,构建责任清、合力强、效率高的管水治水格局。注重问题导向,“河长制”应时而生。2017年,为切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沙市开启水生态保护新模式,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市境内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335条河流、632座上型水库、5公顷以上湖泊及城区内重要水域81 处均实行河长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每条河流、水库贴上“标签”,明确各级河长职责,编织了一张覆盖河库的责任网,用以解决“多龙治水水难治”、水治理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实现水资源的统筹规划、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科学保护。
目前,河长制推进机制已经逐步完善,以《湖南省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意见》为核心,制定了河长制工作考核、信息共享、工作督察、日常巡查监管等“1+5”的配套政策,同时推进了年度河长制工作要点,明确了各个流域的重点工作任务,使各个流域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制定符合流域特色的制度体系。根据我省河长制工作计划,今年将重点开展水污染防治、不达标水体治理、垃圾综合治理、水域岸线管理、河道采砂整治等工作,并结合“一湖四水”流域特点,突出重点和难点工作,将具体任务分成建设、管理两大类,细化成 21 项具体指标,分解到市州和乡镇。河长像抓城市管理“门前包”一样看好自己的“责任田”,并对河长履职进行严格考核问责。《湖南省2017年实施河长制工作要点》明确,建河长制工作考核奖罚制度,以水质水量监测、水域岸线管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
河长制的推行,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其全面提升了治水管水能力,使长沙市重点区域和河段的超标排污、垃圾入河、非法采砂、侵占水域岸线等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此外,在“政府河长”体系基础上,从社会公开招募的“民间河长”也纳入到环境保护以及水治理主体活动中,带动了全民治河的氛围。
下一步,将以河长制为重点,制定“一河一档”,实施“一河一策”,完善工作议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考核问责等制度,健全巡查督查机制,真正实现河长治。
景观美水 彰显山水洲城的水文化特色
华灯初上,湘江江畔流光浮动,水波粼粼。置身其中,恍然如梦。在体验了璀璨的湘江夜景后,北京清华同衡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阐释了设计理念,“通过完善基础照明模式、主题照明模式和二者动静有机结合的夜景灯光表现形式,充分展示‘画意西岸、繁华东岸’和‘有景深的灯光秀’,用灯光展示长沙‘山水洲城’独特的城市魅力。”
“水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的名片。治水,不仅要提升水质,还要加强河道岸线的治理,不断提升水的‘颜值’。”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认为,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于将水留下来、使水净起来,还在于让水美起来。
通过绿化河岸7000余亩、打造市民亲水休闲场所100余处。如今的湘江,可谓“一江清水北去,两岸秀色宜人”。
水之美,还容纳了文化之美。为解决民众需求对水文化要求更高的问题和挑战,长沙市制定和开展了水文化保护和传承建设。并且将水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精品亲水平台,使水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百姓生活、生态文明,实现人水和谐。以湘江风光带为例,作为长沙“外滩”,集防洪、旅游、休闲于一体,随着湘江西岸江滩公园的正式开放,长达40余公里的湘江风光带长沙城区段建设画上圆满句号。监控数据表明,湘江风光带长沙城区段,目前每天至少10万人出入,成为长沙最大的“市民公园”,湘江之上,橘洲为景;湘江之滨,麓山相邻。极富“山、水、洲、城”特色的品质长沙进一步凸显。
胡衡华说,长沙将不遗余力打造水生态景观,提升水文化品位,让河流与城市共呼吸。俯拾即来,长沙在水景观水文化的打造上令人印象深刻。
位于长沙望城区的东湖湿地公园是一座将生态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湿地景区,园内绿坡柳岸、霞飞鹭栖。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在建设过程中,拆除了周边的违法建筑,清除了淤积多年的污泥,还贯通了东湖与湘江及整个斑马湖片区水体,使之形成活水。另外,尊重场地原始地貌,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植被。科学整治生态驳岸,曾经的荒林废水变成了城市的“后花园”,为市民提供了“宜人亲水”的绿色空间。
目前,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创建、城市内湖的打造、核心洲岛的保护等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长沙先后启动建成了湘江风光带、梅溪湖、巴溪洲等8个水利风景区、10个城市内湖、13个核心洲岛,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市民亲水休闲场所100余处。加强古井名泉保护,有江南四大名泉之称的白沙古井、东沙古井和岳麓山白鹤泉等14 眼古井数百余年仍发挥作用。
此外,通过精心筹建长沙市水文化馆,打造橘子洲主题文化,实施长沙县春华渡槽水文化保护和望城区铜官窑水文化传承工程项目,进一步彰显了山水洲城的水文化特色。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然成为长沙的一块“金字招牌”,促进了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16年,长沙仅各项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和水文化保护工程带来的旅游业收入就超过500亿元。长沙,正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实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质的飞跃,挺起了绿色发展的“脊梁”。
把水管起来 涵养可持续的水生态文明
制度护水,机制管水,景观美水,长沙一直在探索管水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修复水生态系统,建设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存发展环境。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长沙市遵循源头遏制、正本清源的原则,按照上游生态保护、中游生态治理和下游生态修复的系统治理的布局,由过去的各部门分而治之,统一至流域治理的整体方案中,湘江长沙段、浏阳河、捞刀河等重要河流由市环委会牵头制定流域整体实施方案各部门依据分工共同发力,实施综合整治与专项治理相结合。
洋湖湿地公园是生态修复的最好样本。洋湖湿地原来是湘江的泄洪垸,长沙的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工种植韭菜和大葱,挖塘养鱼,造成自然植被损失殆尽,水系破碎不堪,生活污水直排湘江。
通过“退田还湿、退塘还湖”,全面修复生态环境,搭配种植了不同种类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现在洋湖湿地汇集有湿地植物1500余种,动物近300种,水量调蓄量约112万立方米,负氧离子高出城区6倍多,夏季与城区常年保持3摄氏度的温差,并已经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停驻点
同时,通过构建“生物处理 + 人工湿地 + 自然湿地”的水环境治理和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对湘江的“污水零排放”和“净水零索取”。
修建洋湖湿地公园,是一次引领时代的创新,在全国创建了一个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系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隔阂,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城市发展之路。同时,长沙市开展了“一江八河”及主要支流水系岸线宜林绿化及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源头湿地保护等各大项目,全市湿地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试点期内共增加湿地保护面积10417.18公顷(156257.7亩);浏阳河、捞刀河城区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龙王港生态景观造,圭塘河风光带建设,洋湖垸湿地公园、松雅湖湿地公园建设等一大批水生态领域改造工程,改善了城区水生态环境,促进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不断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这是长沙管水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和管理创新、精心打造水景观水文化,长沙为管水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也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一座灵动的城市,必定有水,它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汪清水,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给市民满满的幸福感。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管水的重要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生态强省精神,长沙正全面落实涵水、活水、净水、管水举措,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长沙。
一面青山一面城,一条江水一幅画。在星城长沙,湘江自千年繁华里逶迤而来,缓缓穿城而过,一座宜居的水生态城市正舒展开美丽的容颜。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严欢 实习生 朱婷劼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