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根在于水。
从进化初始,到生命存续,至文明演进,人类向前奔跑的历程,均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养。然而,自然的慷慨并非毫无界限。对水的无度索取,终将危及人类及其构建的文明大厦。窥视浩瀚历史的一隅,在地球版图上搜寻,那些曾遭污染的江河湖海,一次次以或沉默或喧嚣的方式,给人类留下了深深浅浅的伤痕。
行至千里外,也不可忘本;追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与水和谐共生。这是人类从苦果中食得的厚重智慧。
将视野聚焦于世界东方,在与水相处的问题上,中国正在从疼痛中转身,以更为理性的姿态和行动,跳出历史循环,迈入新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跨越。但是,由此而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美好环境,如鱼和熊掌般不能兼得?困惑不解,意味着方向不明。彷徨无措,将致时机遗漏,难免让局面加速恶化。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2年,党的十八大一锤定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外,添入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由此,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有力推进,一场宏大的环境保卫战在华夏大地全面铺开。在水治理方面,《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先后得以修订;“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适时推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中被敲定……从完善法律,到全面部署,再到制度创新,一系列举措循序推出,不仅清楚界定、明晰了各方责任,使治污者更有担当和力量,也极大地压缩了污染者的行动成本和空间,同时还引入激活了外部力量,让市场、企业、公众得以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民共治的强大格局。
“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数年的艰辛付出与努力,让中国在水污染治理上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作为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同时也曾饱受水污染困扰的城市,长沙的蜕变不啻为观测中国水污染治理的“典型切片”。
2012年以前,像不少临水城市一样,除了砂场林立乱采乱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排放标准不高、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垃圾入河、面源污染等问题,工业、生活等各类污水未经净化入河,都曾让湘江不堪重负,导致其一度出现Ⅴ类甚至劣Ⅴ类水体,几条主要支流水质则更差。
作为应对,长沙拿出铁腕,强化截污净化措施,以湘江库区水质安全为核心,实施了“源头保护、中游控污、下游治理”的水质保护行动,强力推进湘江治理和保护,开展河道专项整治,全面实施“碧水”行动,加强面源污染治理。
目前,长沙市主要河流(段)基本消除五类、劣五类水体,整体达到四类以上标准,湘江干流达到三类水标准。更为具体可感的案例,发生在市民的眼皮下里、鼻腔里。长沙市唯一的城市内河——圭塘河,曾是垃圾堆放地、污水直排处;长约14公里,沿线多商贸城和居民社区交错其中的沙坪河,更是“臭”名远播。
而如今,圭塘河不再让市民掩鼻而逃,反而成了休闲娱乐首选地;沙坪河的水也已重现清澈,并有望发展出宜人的景观河道。
不止“使水净起来”,长沙的治水格局还指向“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把水管起来”。为此,长沙勠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节约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保障和支撑。
智慧、付出与成就,让长沙得以脱颖而出,成功跻身“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
肯定的另一面是鞭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时隔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为深刻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向着一泓清水,我们重温生命本源;再启程,我们迈入发展新格局。
文/张瑜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严欢 实习生 朱婷劼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