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通讯员 曹艳敏 李纯 长沙报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涟源,作为湖南省52个产粮核心县(市)之一,全市耕地面积79.61万亩,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如何建?怎么管?一直是当地水利部门思考的重点。2016年,湖南省水利厅选择澧县、长沙县、涟源、茶陵四县作为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地,涟源市作为试点县市,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综合改革,探索建设、管理、维护三大机制,促进涟源市农田水利良性运行。
引入社会资本 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涟源市耕地面积中,水田占62.06万亩,旱土17.55万亩。现有的农田水利淤积、破损严重,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将水利设施进行改造,是当前涟源市农田水利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现在这个项目建设由政府出一部分钱,我们自己掏一部分钱,完全可以建设完成。”涟源市桥头河镇博盛农业生态园的一名负责人颇有信心的说道。他的自信并不是空穴来风,涟源市改变了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办水利的传统观念,按照“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模式,以民间资金投入为主,政府以奖励的方式实施补助,开放了民间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权。
因地制宜地制定奖补标准和优惠政策,涟源市政府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打破了政府“演戏”,群众“看戏”局面,把群众从“看戏人”转为“唱戏人”,用政府的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的大投入。”涟源市农田水利综合改革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同时,为了确保在政府引导、群众出资办水利过程中的工程质量,确保群众自建工程的建设标准,涟源市政府正在制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用技术要求》《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典型图集》等技术指导资料,用于规范和指导群众自建项目建设,并要求严格落实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的建设新理念。
明确主体责任 提高农田水利管理能力
水利设施“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产权不明、管护主体缺位导致群众缺乏主动管理意识,而基层水利站专技人员和专业设备的缺乏,也常常让农田水利设施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政府管不到”的“三不管”尴尬境地。
为破解这一难题,明确管护责任。涟源市制定了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对农田水利设施确权划界。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开展对新建、已建农田水利设施的确权划界工作,并由市政府颁发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等证书。目前此项工作已在渡头塘镇先行先试,将对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管护责任进行明晰。
农民用水户协会,确立了水利设施的民主建管机制,民主、公开、透明,让老百姓交明白钱,用放心水,激发群众的水利管理积极性。涟源市在现有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基础上,还将通过以奖代补、精准补贴、教育培训等各类措施,积极推动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确保用水户协会在全市全覆盖。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责任最终要落实到人,基层水利站专技人员的管理素质尤为重要。近两年来,涟源市已完成9个基层水利站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补充了专技人员,配置了办公和测量设施等装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对此,涟源市水洞底镇水利站负责人童国珍深有体会:“以前我们连简单的报表工作都无法自主完成,简单的测量任务还得依托县级水利部门支持。现在,通过水利站标准化建设,一般的水利技能服务都能靠自己,工作效能大幅度提高。”
下一步,涟源还将通过公开招考和跨单位调动解决水利站专技人员短缺问题,通过积极争取水利站标准化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乡镇水利站办公条件,提高基层水利站农田水利管理能力。
探索专业化养护 确保农田水利长效惠民
为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资金,下阶段,涟源市将依托金石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时,市财政将设立小型农田水利维修养护补助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分类制定补助标准,制定考核办法,按照“奖优”原则,根据水利设施的管护实效进行奖补。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也将把上年度工程的管护情况作为重要依据,让管护好的地方多建,管护差的地方少建,充分调动用水户协会、村组管护的积极性。
同时,涟源市将在全市范围探索推广“水利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化团队,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将队伍做大做强。目前涟源市已成立2家农业水利服务专业合作社,接下来还将成立5到8家,担负全市范围内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养护。
此外,涟源市还将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将县管工程以及乡镇小型水库、水库主要干渠日常维修养护以承包的形式,委托专业公司或水利专业合作社进行物业化管护,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确保服务效果。
目前,通过这三项制度的改革探索,群众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也进一步完善,运行管护也将逐步走向良性运行轨道,涟源市在农田水利综合改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