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自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以来,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河湖长制各项工作任务落地生根,河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涌现出一批典型“美丽河湖”。自8月2日起,红网推出“美丽河湖”系列报道,宣传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进一步宣传河湖长制工作成效,加强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河湖长制工作,激发全民爱水、护水、治水的良好氛围。
相关新闻:
㵲水河畔风光绮丽。
红网时刻记者 刘娜 实习生 刘睿 通讯员 梁玲 芷江报道
远山掩翠,河水拖蓝。清时有墨客留下这样的名句:“舞水扶疏万木齐,寻芳随兴渡杨溪,苍苍古树烟笼密,霭霭详云翠盖低。”这条发源于贵州省瓮安,流经芷江境内七个乡镇的河流,一路风尘仆仆,滋养着沿河的芷江人民。
修电站、挖砂石、建农家乐,上游贵州境内工业企业聚集……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场时代的变迁,慢慢地改变着㵲水河。百姓的钱包“鼓”了,河水却“脏”了。为保护母亲河,留住这“一河碧水”,立足县域“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平文化、省级贫困县”等特色,以打造“湖清河畅、水净景美、和平名城、生态侗乡”为目标,芷江县严格制定㵲水河发展战略,开展系列治理举措,还河流秀丽容颜。
㵲水河畔龙津风雨桥。
以水为脉,构建全面责任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芷江县坚定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管、控、治、建结合,建立健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16名县级河流河长、187名乡级河流河长、246名村级河长、258名河道管护员、154名库长,以及数量庞大的“民间河长”,覆盖了芷江所有乡镇、村和河流,一张全民参与、全域治理、全民防控的责任网悄然拉起。
为保证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边无围栏养禽、河岸无暴露垃圾,芷江全县范围内相继两年聘请1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村级河道保洁人员。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共开展945次河道保洁专项治理,大幅改善水域环境,流域水质得到不断提高,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以前我们每天需要打捞七八个小时,河面才会干净一点,现在一天到晚也打捞不到两三桶垃圾,其中大部分还是水草。”清晨,在芷江侗族自治县龙津桥码头,刚打捞垃圾上岸的河道保洁员龙国平告诉记者。
责任的落实只是一小方面,为了㵲水河的河净水畅,政府部门下了大力气。取缔水上餐饮平台和网箱养殖、整治非法采砂船、关停化工污染企业,开展“僵尸船”清理、控制农村垃圾排放……一系列重拳出击,直指河流污染的关键问题,招招见效。
㵲水河的治理,也不局限于一域。2018年11月,在长沙召开河长制湖长制相关工作交流对接座谈会上,湖南、贵州两省还就㵲水等跨省河流治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议建立省际协商机制、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沟通,协同做好跨省河流上下流水环境系统治理保护工作。
㵲水河夜景。
以绿为衣,走好生态发展路
河水清澈,水面宁静,防洪堤岸绿草如茵,绿树、亭榭倒影水中,美不胜收。“十里长湖、百里绿廊、千亩湿地、万亩水面”,芷江是一个水中有城、城里有水的地方。
以“湘西水郡,㵲动芷江”为主要特色,芷江以水利工程为载体、以水环境治理为支撑、以周边景点建设为抓手,通过统筹水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近3亿元,先后启动了多期城市防洪工程及和平湖一湖两岸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将往日洪水泛滥的沿河两岸,打造成滨水风光带。
㵲水河生态长廊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滨水绿带保护、湿地群保护及城区湿地公园规划、河流两岸植绿复绿200亩5万株、封山育林1.5万亩……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㵲水河流光溢彩,宛若光的海洋,灯的世界。芷江注重水景观建设,将河流治理与人居环境融洽结合,以㵲水河为景观轴线,打造多功能的复合型滨水廊道,并对沿河建筑、路灯辅以照明工程。把一汪汪㵲水引到人们心里,留住人们关于㵲水的乡愁记忆。
来到城郊的芷江水文站,站里的工作人员欣喜地表示,㵲水河的河流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二、三类标准,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状况良好。
“每天的早上和傍晚,我都会来这里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家住芷江镇北街的谢女士牵着儿子的手,漫步在沿江大道上。清晨或傍晚在河两岸锻炼、散步,听听鸟鸣,闻闻花草,看看㵲水河碧波荡漾,也就成为不少市民休闲的新选择。
春如诗,夏如画,秋如梦,冬如醇。得益于河长制,㵲水河的综合治理及提质改造由构想落到了实处,一步步化为实景。如今的芷江城,呈现出一派“青山为屏、河湖为脉、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美丽画面。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刘睿 梁玲
编辑:贾迪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9/08/07/579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