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渠水清清灌良田——湖南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保粮食生产夺丰收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永成 翟文峰 黄冰妍 编辑:刘秋平 2025-04-24 08:44:41
时刻新闻
—分享—

春天的三湘灌区万象“耕”新。田渠相通,自流灌溉,早稻秧苗移栽到大田后,正茁壮成长。

近年来,湖南通过持续加强灌区建设,构建从源头到田间地头的高标准灌溉体系,为全省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水支撑。通过改革创新,现代化、智能化灌溉改造,全省多个大中型灌区“上新”,让有限的水灌到了更多的田。去年,全省612个大中型灌区以60%左右的耕地灌溉面积生产了75%的粮食,为粮食生产夺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新”的黄石灌区其林岗渡槽。

建管并重,老旧灌区焕新颜

4月15日,欧阳海灌区右总干渠闸门徐徐开启,清澈的水流滋润广阔的田野。此次开闸后,欧阳海灌区右总干渠闸门将一直开启到9月底,源源不断地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

有收无收在于水。近年来,湖南省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构建从源头到田间地头的高标准灌溉体系,全面提升灌区灌溉能力,一批老旧灌区新颜焕发。

酒埠江灌区开展干渠防渗衬砌、渠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新增节水能力1090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770万公斤。铁山灌区通过“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有效增加节水能力328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9.28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100万公斤。“十四五”期间,全省实施了165个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80万亩。

今年,省水利厅印发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管护,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加快构建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高标准灌溉工程体系。

针对群众呼声强烈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专项行动,逐步实现了“蓄得住水、灌得了田、上得了山”的目标。截至去年底,全省通过小农水行动累计完成清淤整治山塘5.37万处,畅通“中梗阻”渠道4688公里,提升山上经济作物灌溉水源保障能力123万亩。

大中型灌区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用得好。湖南省通过推行标准化管理灌区创建,提升灌区灌溉能力。目前,已累计创建84处标准化管理灌区,韶山灌区被评为水利部标准化管理灌区。

西湖灌区南丰干渠。

节水增效,用好“每一滴水”

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用水“大户”,湖南省加快建立健全节水增效五项制度体系,用最少的水尽可能灌到最多的地。

春耕时节,位于长沙县春华镇的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智慧大脑”正高速运转。该试验中心站是湖南省农业灌溉用水的“数据库”,为全省夯实农业节水基础提供数据支撑。

“因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农业灌溉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试验中心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试验中心选取水稻、蔬菜等作物开展需耗水规律、灌溉用水定额等试验,提出适宜的节水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为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前全省已完成4376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大力推广长沙县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灌区投融资改革相结合模式,新增郴州市长河灌区等15处试点,将通过水费收取、水权交易、特许经营、政府专项债、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现代化灌区建设和运维,为大中型灌区引来更多“活水”。

节水增效,用好每一滴水。湖南省通过重新修订《用水定额》,夯实农业用水管理基础。开展计量设施专项建设,灌区取水口和2000亩以上干支斗渠口计量设施实现全覆盖。按照“宜渠则渠、宜管则管”原则,因地制宜推行管道灌溉。去年,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69,较2023年提高0.009。

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土壤含水量测定及仪器校准。

智能管水,条条都是“智慧渠”

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开展灌区工程数字孪生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预测灌区需水、科学放水、精准灌溉,避免大水漫灌。

4月21日,桃花江灌区放水保春耕。灌区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借助“供用调”三维模型,点击操作按钮即可实现灌溉水量精准预测与闸门精准控制。“以前是漫灌,现在是精准滴灌。”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预测数据控制闸门开启高度和时长实现精准滴灌。春灌期间,通过智能分析作物需水和水库供水状况,动态调整供水方案,累计减少渠道弃水500万立方米。

西湖区依托智慧水利平台,实时监测洞庭湖水位及土壤墒情,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供需缺口。在枯水期,灌区采取”内江保水、外江引水、泵站提水”方式,利用垸内水系进行反季节蓄水,储备应急水源4800万立方米,有力保证春灌用水需求。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永成 翟文峰 黄冰妍

编辑: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