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浪漫,泛舟于黄材水库之上,共赏流霞飞舞。
编者按:湖波不惊,却镌刻星城千年脉动。长沙的湖泊水库,是“绿水青山”馈赠的生态基底,亦是“金山银山”奔涌的发展源泉。它们涵养水土,承载乡愁,更在城脉深处,以无声的壮美,注解着“山水洲城”的永恒基因。红网联合长沙市水利局聚焦《湖库觉醒:星城的水色基因库》,看长沙如何珍视这液态遗产,守护这水色根脉。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沩水嵌玉镜:数泓碧湖写意宁乡春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翼鹏 通讯员 周懿民 实习生 张荣显 长沙报道
从雪峰山余脉和衡山余脉的深处蜿蜒而来,在宁乡群峰的坚韧怀抱中,流水奉献出最温柔的诗行。
她们途经、她们停驻、她们汇聚,她们成为湖泊与水库,黄材水库烟波浩渺,田坪水库涟漪如诗,洞庭水库波光似画。
如散落的珠玉,在这千年古邑安宁乡中,串联出一条水墨珠链,而每一泓湖库碧波,都是生命、生态、生活的觉醒,用液态的史诗续写着“两山”理念的宁乡篇章。
黄材水库:青铜浸润的千年水脉
晨光熹微时,黄材水库水面泛起薄雾。
薄雾之下,是形态各异的山峰,景色优美的滩头,风光秀丽的峡谷,一望无垠的平川,怪石林立的石林和神秘莫测的溶洞,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
风景如画的黄材水库。
这里的水,是宁乡的血脉,从沩山深处而来,汇聚成湖,名为青羊。
因青羊湖而建的黄材水库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是湖南省修建最早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三大土坝工程之一。
宏伟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的艰苦付出。参与过当年黄材水库建设的设计师就曾回忆:“当时30余人设计组驻守工地,衣食住行都不方便,还有工友经常在外跑来跑去,有时去农民家买红薯,买到了就叫大家在晚上一煮它一锅红薯,饱吃一顿。”
那段一手执设计图纸,一手握劳动工具的日子,是以最原始的方式延续着现代水利的星火,只为庇荫后世。
如今的黄材水库是以灌溉为主,兼发电、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由于地处宁乡、安化、桃江三地交界处,它不仅滋养着宁乡的烟火与精神,也润泽着周边城市的万亩良田。
如今的黄材水库,润泽着周边城市的万亩良田。
但比水利工程的钢筋水泥更厚重的,还有水面下的千年文明。
黄材水库所在的黄材镇,是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之乡,1993年的那场考古挖掘震惊了世人,青羊湖大坝左边500米处,在沩水和塅溪河合流处的河洲上,是一处商末周初的古文化遗址,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便出土于此。炭河里国家遗址公园博物馆、千年古刹密印寺、佛教沩仰宗宗师灵佑坐化塔、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均坐落于黄材水库周遭。
当年飞溅的铜花一如今日的粼粼波光,仍在这泓碧水里续写着人水共生的古老契约,这既是现代水利工程,更是一条流动的青铜血脉,将商周先民对水的敬畏,永远镌刻在宁乡大地的肌理之中。
田坪水库:碧波重生的生态答卷
在黄材水库西南方向的田坪水库,则更像一位隐士,藏于芙蓉山水利风景区的低山丘陵之间,如同她对这片土地与这土地上人民的奉献一样,用清冽的甘霖默默哺育着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
被低山丘陵环抱着的田坪水库。
这座始建于1973年的水库,是全国著名的圬工重力坝工程之一,也是宁乡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田坪水库共有大小57个山冲和水湾,涉及4个自然村,水库水电站常年确保下泄生态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下游生态用水的需求,已成为镶嵌在宁乡西部的一颗“明珠”。
但这颗“明珠”也曾因管理无序、垃圾乱扔、污水随意排放而蒙尘。
“觉醒”从一纸解约的决绝告别开始。2013年3月,田坪水库管理所与原水库养殖承包人解除水面养殖合同,全面退出投肥养鱼。
随后,田坪水库水政水资源站等相关库区管理机构迅速成立,对库区环境、库区垃圾进行清理,并对库区污水排放等进行精细管理;合理调整水库鱼类结构,合理投放适当数量白鲢等滤食性鱼类,保证生物多样性,促使水质持续改善;添置巡库船只,加强视频监测和水质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减少周围行政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入水库,进行水生态修复。
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库区进行保护后,田坪水库水质达到国家用饮水Ⅱ类标准。“水质好了,最明显的,连鱼也多了。”田坪水库管理所工作人员说。
田坪水库。
被田坪水库半包围着的,是轮廓恰似一朵盛开芙蓉的芙蓉山。清庵祖师道场普济寺便坐落于此,带着禅言秘语流传千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前来驻足,唐代的刘长卿、宋代的张栻、清代的周俊煊等等,都于此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诗词歌赋。
依山傍水的地域内,总免不了这样源远流长的故事,而在绿水青山之间,新的故事则仍在延续。
近年来,宁乡充分利用芙蓉山普济寺品牌效应,举办祈福文化周等活动,保护性开发了普济寺、龙王井、大坝观景台等景点,多维度展示水文化,打造水利风景区特色文化名片。同时依托水库工程开展文化科普和特色研学活动,每年吸引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研学队伍10余批次,3000余人次,并组织志愿者开展水文化公益活动,让爱水护水的观念深入人心。
洞庭水库:清波富饶的丰收之地
还有一颗水库“明珠”,与黄材水库、田坪水库,共同在宁乡西部构成了一个“黄金三角”。这个与洞庭湖同名的洞庭水库,虽不及八百里洞庭的壮阔,却自有一番开阔气象。
洞庭水库位于宁乡市沩水一级支流乌江上游,兴建于1959年,1972年扩建为中型水库。集雨面积33.02平方公里(外引24.7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138米,库容10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65亩。
洞庭的湖泊与水库,是人间的造物,也是自然的诗篇。
夏雨过后,水面上涨,白浪轻拍堤岸,波光粼粼的湖水,泛起层层涟漪。此时,蓝天、碧水交相辉映,描摹出情与景汇,物与心谐的完美,最有趣的还是乘坐小船,欣赏湖光山色,犹如驶进世外桃源,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举目间的美景,在立秋后被赋予了另一层意义,洞庭水库周身汩汩清流正沿着沟渠滋养周边广袤农田,为不久后的秋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一场名为“洞庭清波”的专项行动在此处不断深入推进,科学管理与质效双升是这场“觉醒”中的关键词。
泛舟游于洞庭水库之上。
宁乡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化项目投入洞庭桥灌区,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和远程监控设备,实现了对灌区水量的精准控制和调配,有效提高了灌溉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智能化改造让农民能够更加便捷地管理农田灌溉,也为他们提供了科学的用水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灌溉计划,进一步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水,不仅解渴、灌溉、哺育,更滋养了一方人的性情,宁乡人的坚韧、豁达、创新,或许正源自这些湖水的浸润。
暮色四合时,站在湖库大坝上远眺,湖水渐暗,远山如黛,与天际的晚霞呼应。这一刻,突然明白:宁乡的湖库,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原乡。它们以沉默的流动,讲述着生命的故事,也指引着城市的方向——上善若水,生生不息。
来源:红网
作者:赵翼鹏 周懿民 张荣显
编辑:韩阳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943/94/1524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