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上之城,水润水荣丨我们奔县吧·沅江市篇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刘志雄 陈杰 编辑:刘惟烜 2025-09-25 10:09:17
时刻新闻
—分享—

开栏语

三湘四水,县域热土。这里奔涌着湖南经济最深沉、最活跃的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县域经济观察《我们奔县吧》。

“奔”,是奔赴,是奔流,更是奔向希望的生动实践。我们将以财经地理的视角,穿越山河、叩问沃土;走进机器的轰鸣、街市的烟火、稻浪起伏的田野。这既是一次对湖南县域“家底”的立体盘点,也是一场对区域动力的清醒探寻。

第四站,走进洞庭明珠——沅江市。

微信图片_20250924163237_305_751.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刘志雄 陈杰 沅江报道

益阳沅江市,一座“湖在城中、城在湖里、湖城一体 ”的城市。

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从地理上把沅江切割得支离破碎,船一度是沅江人出勤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因此,也有人称沅江是“东方威尼斯”。

仅从名字来看“沅江”二字,有一半是水。水是这座城市的由来之源、生长之基、发展之要。

沅江市的过去、现在、未来,都藏在“水”这个字里。

1.jpg

沅江市一隅。

由水而来

沅江,又称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沅江市以“沅水归宿之地”而得名。

截至2025年2月,沅江市辖区面积2012.49平方千米,下辖2个街道、10个镇和2个湿地保护中心。

当地人习惯以赤山岛这个中国第一大内湖岛为参照物,沅江西南是绵延丘岗,北部是冲积平原,东南多芦荡沼泽,呈现“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地貌特征。

微信图片_20250925115225_66_469.png

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沅江正式建县,叫药山县。而沅江市第一次以“沅江”之名登上区域行政版图,则是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如果从公元552年算起,距今是1503年。

但在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由于水灾害频繁、赋额减少,撤销了沅江县建制,将其并入龙阳县(今汉寿县),后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恢复沅江县制。

“除去被‘销户’的3年,今年应该是沅江建县1500年。”《话说沅江》的作者李镇武说。

11.jpg

俯瞰沅江市城区。

为何仅隔3年就重新恢复了沅江的“户头”?

《沅江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洪武十一年朝廷推行招抚移民政策后,境外移民增多,自江西徙入者二十四姓。洪武元年至十一年,陆续筑成合兴等十三垸供移民落业。”

沅江县撤销并入龙阳的第二年,当地在加固原有堤垸的同时加筑新垸,并以垸为“诱饵”大量吸引“江西老表”来湖南种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南”。

在早期沅江的开发,尤其是北部地区开发中,移民可谓功不可没。沅江籍作家钟浩如所著的《水居历史中的沅江人文特质》一文披露:世籍本县人只占34%,其中南部丘区本籍人口占八成以上,北部湖区外籍人口多达八成以上。

沅江之所以能够吸引、承接如此多的移民,就在一个“垸”字。

02.jpg

沅江洲岛众多。

洞庭湖的泥沙沉积造就无数洲头。沅江草尾镇原处于洞庭湖中的青草湖之尾,正是因泥沙淤积逐渐成洲,故名草尾。

湖区人,以洲头为基础筑堤围垸,开垦出了湖田。这些湖田,成为早期沅江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当地有句民谚:“太阳从水里升起,稻子从水里长出,洲子从水里变大,沅江人从水里站立。”

洲垸和农夫都由遥远的地方冲积、漂泊而来,在沅江,人与地都有着深深的“舶来”痕迹。

34.jpg

沅江当地特色面食——阳罗面。

凭水而荣

如今,许多沅江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热腾腾的面开始的。

当地的阳罗面风味独特,声名远播。红9、面婆婆等面馆从来不缺懂味的食客。

洞庭腹地、鱼米之乡的餐桌,何以被一碗面占去一席之地?

沅江东北部与岳阳隔湖相望的地方,是茶盘洲镇。

2000年改制前,茶盘洲是一个与沅江市政府平级的国营农场,设有造纸厂、制糖厂、酱油厂等众多企业。而厂里工人,不少来自北方。

最是乡味抚人心。有的工人便在肥沃的湖田上种植冬小麦,然后制作面食。

更为重要的,则是彼时的沅江经洞庭入长江,水运通达。靠着水运红利,沅水与澧水交汇处的草尾镇一度有“小南京”之称。全国各地的风物食材,也沿着长江入洞庭,最终抵达沅江。

当时从沅江运出去的,则是一船船芦苇和苎麻。

23.jpg

沅江凌云塔。

凭借境内亚洲最大的芦苇场,1986年至2004年间,沅江为中国造纸业提供了397万吨优质原材料。

而真正让沅江人回味的,则是苎麻。

洞庭湖区自古就是苎麻的主产区,沅江更有“苎麻之乡”的美誉。

上世纪80年代,苎麻的价格一路高涨至13元/斤,而当时的猪肉才2元/斤。

沅江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检测站原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胡建辉回忆,当时沅江农民买苹果就像买萝卜一样,一筐一筐地买。

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一度是富裕的代名词,而在“万元户”之前,还有过“千元户”之说。

《沅江市志》记载,1986年沅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29元,名列全省112个县(市区)首位,是全省平均值的2.34倍、益阳地区平均值的1.66倍。

沅江县的财政收入一度冲进了全省前十。信心之下,有沅江干部提出,要冲击全省经济十强县。

正是高光时刻,1988年,沅江“撤县设市”。

那是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当时的沅江人可能不会想到,历史的前方竟是一路荆棘。

03.jpg

沅江镇江塔。

因水而困

长期以来,洪水是悬在湖区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以前,洲子上的土围子都不高,堤身也很单薄,大水来了常常坍塌,垸子垮了,房屋没了,稻子毁了。

垸子倒了垒,垒起又倒,倒了再垒,湖区百姓几乎是含泪与水反复博弈。1996年,沅江曾出现“十垸九溃”的惨况。

那时的沅江人,不仅靠老天爷赏饭吃,更要靠老天爷赏命活。久而久之,在同洪水的千百回斡旋中,沅江人也长成了一种不馁不散的坚韧性格。

而水给沅江人带来的困扰还不止于此,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在地理上把沅江切割成了无数个碎片。

沅江市市志办副主任何丽梅回忆,她早年在北部乡镇工作,每次从乡镇到市里,一天时间无法往返。

41.jpg

湖南万骏船舶的生产区里,工人正在给船体刷漆。

以前的沅江,没有船几乎“寸步难行”,水运便利的另一面,则是陆路交通欠佳。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贸易格局改变,交通上内河水运的红利逐渐退去。

从全省来看,2006年后湖南迎来一轮陆路交通建设的大爆发,“水窝子”里的沅江进一步被边缘化。迄今,沅江市尚未通高铁,只有一条高速公路“擦边”而过。

新的时代语境下,水,不仅增加了沅江内部的通勤成本,也阻隔了外部资源的进入。

新的困境接踵而来,随着生态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高,一些高污染的企业被关停,壮士断腕。

“长江十年禁渔”落地,曾拥有11个专业渔村的沅江,上岸渔民1万余人,成为湖南省禁捕退捕任务最重的县市之一,负重前行。

属于沅江的高光时刻,一去不返。就如让沅江人引以为傲的苎麻一样,随着化学纤维在纺织业中日益强势,曾经的辉煌终究是往事如风。

长江三峡的修建,拿下了悬在沅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为了“守护好一江碧水”,沅江又给自己戴上了一顶“紧箍”。

44.jpg

沅江市高新区一隅。

敬水而兴

2024年,沅江市地区国民生产总值321.75亿元,在湖南86个县域经济体中算不上亮眼,处于中等水平。

但从连续五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沅江增速稳健。

秘密,藏在一场重要的会议里。2021年,沅江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产业强市、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三大发展战略。

焦点,依然在“水”字上。沅江愈发认识到,水是沅江的底色,也是沅江最大的特色。

31.jpg

沅江市浩江湖冬捕现场。

近年来,沅江市以退为进,强力推进洞庭清波等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全面关停造纸企业、清退欧美黑杨、拆除矮围网围、禁捕退捕等一系列整治行动,让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立足水资源、发展水经济。

以农业为例,沅江正在大力发展四水农业,即优质水产、优质水稻、优质水生蔬菜和优质水果,靠着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重塑沅江农业的筋骨。2024年,沅江市农业土地流转率达71%,水稻和油菜的耕种收机械化率均超过了89%。

未标题-1.jpg

沅江芦笋。

优质水生蔬菜中的沅江芦笋,是湖南省唯一获得三个地理标志认定的农产品品牌。和沅江芦笋并称为“两芦”的沅江芦菇,则是当地两大特色菌种之一。随着芦小妹、博大天能等一批现代农业加工企业崛起,沅江的芦苇产业正以另一种的形态获得新生。

不仅于此,芦苇还被当地作为建材原料。沅江市芦笋芦菇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熊立波介绍,以芦苇为原料加工成的板材,可泡水多日不变形。

曾经因造纸业关停而“失宠”的芦苇产业,如今以新的形态复活。

当地依水造船,船舶制造业从过去的木制舢板走到了今天的万吨巨轮。如今,沅江市的船舶制造业占据湖南80%的产能。

42.jpg

沅江市的船舶制造基地(航拍图)。

9月23日,沅江市内河中小型船艇制造产业集群上榜工信部2025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公示名单。

今年,利用筹办2025年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的契机,沅江进一步将文旅资源进行了整合,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正蓄势待发。

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多元化布局,本质上是要改变“靠水吃水”的吃法。

“过度捕捞、过度砍伐,那是吃祖宗饭,砸子孙锅,要不得。生在湖区,就要时刻保持对水的敬畏。”曾长期在沅江市委工作的刘喜良说,多年以来,沅江的大多数产业是依托本地资源禀赋而来的。

“产业强市、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于沅江而言,“C位”的生态既是底线、红线,更是未来的上限。

如今,南洞庭湖国控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Ⅲ类标准,总磷浓度降幅超过23%,6473名渔民全部退捕。

正如9月10日,沅江市委书记杨智勇在2025年益阳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所说,沅江是“湖上之城,水润水荣”。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李俊杰 汤红辉 刘玉先

统筹:郑江晖

设计:邓尧 周颖 佘履安 邓琴 谭文平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刘志雄 陈杰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943/69/153088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