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湖。全裕高/摄
相关链接:
编者按:湖波不惊,却镌刻星城千年脉动。长沙的湖库,是“绿水青山”馈赠的生态基底,亦是“金山银山”奔涌的发展源泉。它们涵养水土,承载乡愁,更在城脉深处,以无声的壮美,注解着“山水洲城”的永恒基因。红网联合长沙市水利局聚焦《湖库觉醒:星城的水色基因库》,看长沙如何珍视这液态遗产,守护这水色根脉。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绿心缀三珠:雨花跳动的湖光史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通讯员 周懿民 实习生 林珑 李娜 长沙报道
长沙城南,雨花区的绿意肌理间,三泊碧水宛若星辰遗落,又似天赐的银镜,镶嵌于大地温柔的褶皱。石燕湖的古意幽深,同升湖的烟火繁盛,复兴湖的野趣天成——它们以各自的风骨与韵致,在长株潭城市群跃动的绿心深处,合奏着一曲自然与人文永恒交织的壮丽交响。
三汪碧水,不仅是长沙水系的灵动注脚,更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彰显着长株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石燕湖:时光淬炼的生态密码
群山如臂,环抱一泓翡翠。
石燕湖。
石燕湖,深嵌于长株潭生态绿心核心。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充盈,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群绿心提供着强劲的“绿肺”功能。
石燕湖。
石燕湖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关羽“战长沙”传说获考古实证。《跳马涧黄氏族谱》明确记载:“关圣帝君行军过境,饮马于潭,刀劈石屏”,所指“石屏”即现今石燕湖峭壁景观。
1927年,这里发现了中国第一条完整鱼化石,目前存放在国家博物馆里;而石燕化石的惊世发现,至今仍低语着“石燕化雨”的民间传说。石燕,也正是其名由来。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曾途经石燕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及的“湘潭七都”即包含此地。湖岸的百年老樟树下,至今流传着革命年代地下当人秘密集会的传说,现今的“石燕湖地下党支部旧址”就在湖边。
石燕湖。
今日的石燕湖,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典范。湖水清冽,达到直饮标准;春深时节,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翩跹起舞,无声印证着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依托绝佳生态与深厚底蕴,石燕湖已成为长株潭融城释放绿色红利的闪亮名片。
游客徜徉湖边,或挑战横跨峡谷的天空玻璃桥,或体验峡谷蹦极的惊险刺激。百年古木的“树长”故事,扫码便跃然指尖。年迎百万游客的盛况,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写照。
202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长株潭”和“生态绿心”。如今,花博园、绿心步道,以及蓬勃涌现的民宿、露营等新业态,无不以石燕湖为重要载体。
石燕湖。
最是这湖水的澄澈,清冽可掬,竟达直饮标准;春深时,对水质极尽挑剔的桃花水母,舒展着半透明的裙裾,在澄澈中翩跹起舞——这是时光与自然合力书写的、无字的生态证言。
同升湖:万民共筑的烟火丰碑
1976年的寒冬,3000多名建设者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书写了一部人与自然的壮丽史诗。90个昼夜,他们肩挑背扛,硬是靠人力筑起了一座600亩的生命之泉——同升湖。这座湖的诞生,是那个年代“人定胜天”精神的最好见证。
开闸放水的那一刻,清流如银龙奔涌,干涸的稻田重获生机。洞井乡的农民们终于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1990年,一场20年不遇的大旱席卷而来,同升湖再次挺身而出,不仅灌溉了设计范围内的农田,还额外保住了1800多亩晚稻,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丰收守护神”。
同升湖。
40载光阴流转,当年的建设场景已化作湖畔的温馨记忆。劳模们踩出的土埂,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的步道;昔日的工地,现在已是繁华的现代社区。白鹭在湖面翩跹,拱桥倒映碧波,金沙铺就的湖岸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同升湖山庄崛起,造就了“人居典范”的美誉。这片人工湖早已超越了最初蓄水防洪的功能,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水利为民”理念的生动写照。
如今,倒映着别墅群的剪影与湖畔学子的琅琅书声,成为“同升共荣”的精神图腾。湖畔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徐悲鸿艺术馆的艺术生们常常在此写生,用画笔记录湖光山色的变幻;同升湖学校的钟声里,蕴藏着“好身体、好心态、好习惯”的育人哲思,回荡着“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端午时节,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话家常,太极爱好者的沉稳招式与孩童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湖,已非风景,而是情感的纽带,精神的故园。
同升湖。
然而,守护这片水域并非易事。富营养化的威胁、日常维护的重担,时刻考验着社区的智慧。好在有一群热心的“护湖使者”——“四季同升”团队用镜头记录湖泊的美丽,呼吁更多人加入护湖行列。当万家灯火倒映湖面,最美的风景,莫过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馨画面。
同升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座人工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储存了多少立方水,更在于它滋养了多少人的生活,承载了多少代人的记忆。从抗旱保收的“守护神”,到宜居宜业的“生态圈”,它始终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端午粽香氤氲里,太极的沉稳招式与孩童的清脆欢笑相映成趣——这片人工湖早已深深沁入城市血脉,无声流淌着“水利为民”最温暖的烟火史诗。
复兴湖:璞玉天成的乡愁秘境
潜入跳马镇葱茏山坳的怀抱,复兴湖宛如一块未经雕琢的青玉,温润静卧于绿心最幽深之处。
作为雨花区第二大水体,这方约400亩的碧波,是长株潭“绿心之芯”最本真的容颜。四面青山如黛,环抱着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的呼吸。掬一捧山涧汇聚的清泉,澄澈明净,可鉴云天;湖面如镜,稳稳衔住流云游走的姿态与青峰的倒影,风乍起,揉碎了万点跳跃的金鳞。
复兴湖。
野生的生态鱼群自在悠游,白鹭掠水惊起圈圈涟漪;偶有豹猫矫健的身影在林间一闪而过,留下幽绿的眸光,成为生态无言却最有力的代言。
钓客默坐水畔,身影与山水融为一体,只闻山风穿林越壑的私语,携来泥土与草木最原始纯粹的芬芳,涤荡肺腑。便捷可达的湖畔,生态农庄静默展示着有机的生机,古寺的晨钟暮鼓悠扬回荡——它们共同守护着这片城市“桃花源”珍贵的野性天真。
复兴湖。
“复兴”之名,早已超越地理符号,升腾为对生态本真价值回归最深情的呢喃与期许。
石燕湖的古意、同升湖的繁盛、复兴湖的野趣,如同三颗莹润的绿珠,温婉地缀于长株潭辽阔的绿心绸缎之上。它们以水为墨,以时光为笔,在长株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里,终将不舍昼夜,汇入八百里洞庭的怀抱,融入长江奔涌不息的壮阔诗篇。那澎湃激荡的永恒潮声,是万物共生共荣的深情和鸣,在时光不息的浩荡河床上,奏响着泽被未来的光明乐章。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周懿民 林珑 李娜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942/60/1522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