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修 (湖南省委党校二级教授,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水利是百业的命脉”,这一论断在湖南呈现立体化图景——湘资沅澧四水奔流,洞庭湖吞吐长江,既塑造了“鱼米之乡”的物质根基,更孕育了楚湘文化的灵魂。当“十五五”规划擘画新篇,湖南亟需以人文经济学为透镜,将“建一个水利工程,造一方文化景观”理念深度融入发展血脉,让水工程成为承载文化记忆、激活区域价值、赋能民生福祉的复合载体。
一是理念要深化,重构湖南水文化的三重价值。第一,活态传承历史文脉。从上古大禹治水传说,到东汉马援征剿“五溪蛮”开凿渠堰,再到清代陶澍整治洞庭水患,梳理湖湘治水史中的精神谱系。重塑长沙铜官窑“黑石号”沉船映射的唐代水运贸易网络,重现常德河街“滇黔孔道”的商帮文化场景。挖掘“湘江战役”渡口、韶山灌渠等红色水利遗产,构建革命精神传承新空间。笔者多年前在溆浦县任过副县长,一直关注溆浦县的发展情况,比如溆浦县虽然围绕水文化打造了几个3A级以上景区,但是在水文化挖掘和与景区融合方面仍有大文章可做。建议兴建一座水文化陈列馆。在深子湖水库建设水文化陈列馆,为秀美的库区风光给予文化赋能。以大禹治水圣人山的故事、屈原《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的文化描述、溆浦独特龙船文化的起源传承、修筑千工坝覃希淳、陶公坝陶金谐、深子湖水库孙学辰等兴修水利故事,通过文物、光影、实景模型等生动呈现溆浦历代治水名人事迹。建议创办一台水文化实景舞台剧。通过4A级景区思蒙为载体,以岸为台,以山水为背景,创作一台与治水用水有关的实景演出节目,生动地再现溆浦人民战天斗地、治水乐水的故事,实现旅游与水文化深度融合。建议开拓一条水文化旅游线路。将银珍电站水位抬高5米,思蒙景区将呈现“千岛思蒙”绝美景观,库区尾水提升到山门垅古河道、长乐坊。同时,疏通大江口犁头嘴至北斗溪高铁南站里水运航道,沿河两岸开发楚风貌建筑、打造溆浦屈原文化城,构筑山水一体的中部“江南水乡”,形成航游大江口、思蒙、县城、水东、统溪河、北斗溪梦幻水乡旅游线路。 第二,诗意转化生态价值。建设洞庭湖生态美学,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湿地生态,转化为可感知的观鸟廊道、苇荡迷宫等沉浸式景观。再造山水洲城意境,强化长沙“山水洲城”格局中湘江与橘子洲、岳麓山的视觉通廊,建立城市天际线管控体系。第三,创新激活经济动能。发展滨水文创(如岳阳楼主题数字藏品)、水生态研学(东洞庭湖湿地学校)、水工旅游(涔天河水库科普基地)。通过长沙湘江风光带、株洲“一江两岸”等项目验证,滨水景观可使周边地价提升。
二是营造四水三区的差异化空间策略。第一,在湘江流域打造世界级人文水廊。在长沙段,整合橘子洲毛泽东雕塑、杜甫江阁、铜官窑遗址,构建“诗画湘江”水上巴士航线;在暮云片区建设湘江水文化数字体验馆,全息还原千年水文变迁。在湘潭段,依托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复原“米市码头”场景,开发“湘军水运”沉浸式剧本游。
在衡阳段,激活石鼓书院会讲文化基因,打造“书院听涛”国学讲堂,联动东洲岛开发禅意岛居体验。第二,在洞庭湖区书写大湖生态文明样本。扩容岳阳楼景区,复现“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君山岛生态景观;在城陵矶港建设江湖地理走廊,动态展示长江-洞庭湖水文关系。常德以柳叶湖为核心,串联桃花源秦溪、城头山稻田灌溉系统,构建“农耕水文明”国家研学基地。益阳在大通湖推行“退养还湿”,打造荷塘月色光影剧场,开发“洞庭渔歌”非遗实景演出。第三,在大湘西山地活化实践秘境水文化。张家界在宝峰湖、金鞭溪设置土家族“赶山节”水文祭祀展演点;利用峰林峡谷开发溪降运动文化线路。怀化依托洪江古商城窨子屋群,复原“桐油—木材”水运贸易场景;在通道侗寨建设生态鱼塘系统展示园。湘西州在凤凰古城沱江拓展“翠翠岛”文化空间,创作实景剧《边城·水梦》;在矮寨大桥下开发峡谷溯溪探险项目。
三是在融合创新上实施五大协同发展路径。第一,推进水利工程文化赋能计划。在犬木塘水库规划阶段前置文化设计,将灌渠体系转化为“湘中水网文化步道”。为双牌水库大坝植入摩崖石刻艺术,在五强溪电站建设沅水民俗博览馆。第二,实施交通网络的文化串联,见下图:
载体 | 重点项目 | 文化主题 |
沅水游轮 | 常德—沅陵—凤凰航线 | 沈从文文学风景走廊 |
潇湘绿道 | 湘江源—永州—长沙600公里廊道 | 湖湘诗词碑刻步道 |
景观铁路 | 张吉怀高铁观景平台 | 武陵山水画廊窗景系统 |
第三,推进建筑风貌的在地性表达。推广“新楚风”滨水建筑范式,在岳阳洞庭湖博物馆采用坡屋顶+玻璃幕墙组合,提取《楚辞》中的“兰草纹”作立面装饰。创新生态材料应用,于东江湖环湖民宿使用竹钢、夯土墙等材料,降低碳排放30%(住建部绿建标准)。第四,推进治水科技的景观化呈现。在长沙圭塘河示范:雨水花园标注《天工开物》水处理智慧;鱼类洄游通道设计成“生命之环”雕塑;水质监测站外观仿岳麓书院藏书楼。第五,推进植被配置的文化叙事。在岳阳楼区补植《岳阳楼记》所述“岸芷汀兰”,在汨罗江畔扩大香草种植园,呼应屈原《离骚》意象,在永州愚溪恢复“愚溪眺雪”历史植物群落。
四是在实施保障上推动湖南特色的制度创新。成立省级水文化景观委员会,由省长任主任,水利厅/文旅厅双牵头,建立“项目文化影响评估”强制机制。创设潇湘水文化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推行“文化总规划师”制度,在长沙湘江、岳阳洞庭湖等重大片区,设立首席文化顾问一票否决权。构建数字水文化云平台,实现水文大数据可视化(洞庭湖变迁动态模型)。培育“新水工”复合人才,在湖南大学开设“水文化遗产保护”微专业,定向培养懂水利、通文化的技术官员。
总之,从屈子行吟的汨罗江,到范仲淹忧乐的洞庭波,湖南的水从来不只是自然客体,更是文明演进的参与者。在“十五五”蓝图中,当每一项水利工程都成为文化容器,每一条滨水岸线都变成经济磁场,每一处水景观都化为民生客厅,湖南将真正实现,以水润城,载文兴业——让四水三湘的流动史诗,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克修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941/53/1513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