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一碗水端平”的嘉禾之法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芹 吴伟 何子慧 谢莎莎 李经利 编辑:罗倩 2025-07-16 11:16:0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诗芹 视频 吴伟 实习生 何子慧 通讯员 谢莎莎 李经利 长沙报道

仲夏时节,俯瞰盘江水库,碧波如镜。

嘉禾县这个最大水库的清流,正通过密布的管网,流向城乡千家万户。

经过14年的努力,嘉禾县形成了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四同”体系,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图片

▲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中心饮用水水源——盘江水库。(除另有标注外,图片均由湖南省水利厅、嘉禾县水利局提供)

据嘉禾县水利局介绍,该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经验,已吸引8个省份、200多个市县前来“取经”。

成为国内同行学习的样本,嘉禾县是如何做到的?

实际上,“水困局”曾是嘉禾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嘉禾位居郴州西南部丘陵山区,是湖南面积最小的县,总人口超过43万,又是湖南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

从地质来看,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

嘉禾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张元争告诉记者,这种地质如同“漏斗”,地表水很容易渗漏,致使全县水资源储存量相对匮乏,供水工程建设难度大且成本高昂,“存水如存金”的困境由此而生。

加上其他原因,让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曾是嘉禾的民生之痛。

如何破局?嘉禾县的答案是——打破二元,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

图片

▲盘江水厂平流沉淀池。

2010年,嘉禾县在全省率先破冰,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

起初,嘉禾采用“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项目建设。

其中,资金是一道难题。嘉禾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

比如,将一些竞争性强、投资回报率高的建设项目投向市场,采取BT模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吸引社会融资1.3亿元。

还比如,通过县水利投融资公司整合水务资产,向银行借贷建设资金1.2亿元。

通过“争取财政‘拨’、整合资源‘凑’、申请银行‘贷’、鼓励社会‘捐’、社会融资‘引’”等方式,这些年来,嘉禾累计投入资金9.58亿元,建成供水工程7处,应急水厂3座,配水管道7000余公里。

图片

▲加压泵站使劲,水往高处流。

农村家庭收入相对偏低,如何让村民们用上自来水?嘉禾县用“民生账本”给出答案——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具体来说,有三重补贴。

入户补贴:管网进家安装费4000元,政府直接补贴2000元,村民只需掏一半。

维护补贴:县财政每月每户补贴10元建立“维修基金”,管网漏了有人修。

弱势托底:五保户、低保户每月免费用水4吨,民生底线牢牢兜住。

通过多管齐下,嘉禾实现了167个行政村供水覆盖率100%。

图片

▲嘉禾县龙潭镇马家坪村村民用上自来水。

嘉禾县普满乡刘和村下辖的白茅自然村,因地处偏僻,长期以来一直饮用井水,地下水源时而枯竭,村民饮水时而困难。嘉禾县水利部门安排资金,在今年元月份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白茅自然村31户160人用上了自来水。

嘉禾县自来水有限公司监事谢明剑介绍,眼下,嘉禾县正通过新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攻克供水工程进村到户的“最后一公里”,让222个偏远高海拔的自然村都喝上放心水,补全县域供水版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除了水管到户,嘉禾村民缴水费也很方便。

用水户终端使用集自动供水、自动收费、自动控制、自动计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IC卡智能水表,村民用手机一点即可完成充值。

图片

▲嘉禾县广发镇红鹰新村实现线上缴费。(吴伟/摄)

嘉禾县广发镇红鹰新村村民李宜剑说:“我们村里面安装这个智能水表真方便,缴费、查询不用跑到镇上去了。”

嘉禾的“水”效益,远不止于“喝水”。

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自建设以来,已实现全县自来水普及率99.5%,水质达标率100%,对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百姓生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农村自来水普及助推生活设施升级,当地村民购买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数量以及农村旱厕改水冲式厕所大幅增加,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图片

▲舂陵水嘉禾县珠泉镇荫溪村河段小游园。

嘉禾县还以水为媒,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村前厕所”“村内猪舍”向“村前花园”“村内游园”转变,建成396个小游园(小广场)。

与此同时,嘉禾县探索出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四三三”的模式。

图片

面向未来,嘉禾县城乡供水正迈向数字智能化,计划投资2800多万元,构筑“智慧水务”平台,凭借技术高含量,助推供水高质量,更好地服务城乡百姓。

嘉禾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先后获得全国民生示范工程、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等荣誉。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研讨会上,嘉禾作了典型发言。

图片

▲嘉禾县广发镇新元坊村通上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自来水。(吴伟/摄)

纵观嘉禾县的做法,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民生建设需要强化“一碗水端平”的思维。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活出生命的本真》里写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只有牺牲那个最善良的。”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嘉禾县没有“牺牲那个最善良的”,这一点难能可贵。

从历史来看,因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在部分民生领域,有些农民群体没有享受到“一碗水端平”的待遇。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强调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那就需要强化“一碗水端平”。比如,各地正在编制“十五五”规划,“一碗水端平”的思维应当贯穿其中。

图片

▲工作人员进行水质检测。

大视野谋划才能避免“短视”。

嘉禾县站在高起点上,以全域视野谋划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县织一张“大水网”。现在回过头看,这不是简单的管网延伸,而是重构体系的长远之策。

接续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目前,嘉禾县在供水方面实现了“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维护、服务”的一体化、产业化。

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不仅方便村民缴水费,还形成了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供水”体系,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图片

▲嘉禾县坦坪镇坦坪村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创新盈利模式才能获得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村供水是公共服务,收费不高,难以盈利,需要“输血”。

但嘉禾县实施“政府主导、公司管理、市场运作”管理运营模式,打破了农村供水难盈利的局面。

据嘉禾县自来水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透露,截至2024年底,嘉禾县农村供水每年收入约2600万元,盈利200余万元,上缴利税100多万元。

举个例子,嘉禾县将城乡水管网分为24个网格片分区监测,管网漏损率从原来40%降到当前的8%,仅这一项就创造了可观效益。

盈利源于规模与效率,普惠成于精准与智慧,二者相辅相成,让嘉禾为农村公共服务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样本。

嘉禾这碗“端平”的水,不仅包含着民生思维,也映射着管理智慧。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芹 吴伟 何子慧 谢莎莎 李经利

编辑:罗倩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941/50/151302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