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讯 小农水,大民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亩产产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有效促进了种粮农民增收。
近年来,资福镇坚持党建引领,紧密结合“小农水”等项目建设,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自从在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五增强十带头”活动以来,各村(社区)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切实提升村庄规划意识,以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小农水”建设项目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更成为基层党组织发挥群众组织力与经济发展力的生动实践。
“搞了农田水利建设,修通、修好了渠道,用水不愁了,我们种田轻松多了,也更有信心了。”5月27日,檀木桥村种粮大户张友良在田里巡查一遍后,开心地说。他口中的“水利建设”工程,是该村新建成的农田“小农水”(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记者来到位于檀木桥村的柳枫水库下游,只见新修的水渠已蓄满了清水,渠道错落有致布设田边,清澈的水流潺潺流动,青翠的禾苗“喝饱”了水开心地迎风起舞,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记者注意到,每一丘田都开了一个豁口与渠道相通,方便灌溉和排水。
据介绍,檀木桥村柳枫片处于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带,缺水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很多地方只能选择种一季水稻。而且,之前的渠道是土渠,渗漏严重,还会出现垮塌、积淤,农业灌溉十分不便,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而新修建的“小农水”建设项目为灌排两用混凝土渠道,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每一滴水都合理利用起来。
“以前一亩田1个小时都放不满水,现在20分钟就可以放满了。”张友良说,他流转了柳枫水库下方的350亩农田,今年全部种上了早稻,早稻收割后,将及时种上晚稻。“去年种植一季稻亩产1100斤,今年双季稻亩产预计有1750斤,每亩增产650斤。”
粮食增产,意味着种粮农民收入也将水涨船高。张友良的言语间透着一股子高兴劲,黝黑的脸庞浮上丝丝笑意。
记者了解到,该处农田“小农水”建设项目渠道全长约1000米,群众积极性高,广泛参与。沿线柳树、瓦雀两个村民小组义务投工300多个,3个月时间便高标准建设完成,可惠及沿线近1000亩农田。“渠道经过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宁乡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多次实地勘察指导,全部按照农田‘小农水’建设项目相关规定施工建设,光铺底碎石厚度就有10厘米,至少管用50年。”资福镇水管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清泉河村,今年同样也高标准修建了农田“小农水”建设项目,渠道沿着农田蜿蜒向前,如同“血管”润泽着周边近800亩农田。
据清泉河村党总支书记刘华介绍,项目原本计划建设近1100米渠道,周边村民知道后,纷纷表示要在现有基础上自筹资金增加长度,经过论证商讨,竣工长度近1500米。加长部分的建设费用由村上出资16万多元、村民筹资约2万元。建设过程中,群众还义务投工220个。
如今,建设完成的农田“小农水”建设项目渠道可辐射该村立山、八亩等6个村民小组,3个种粮大户流转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农田,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渠道边的田埂上,清泉河村种粮大户宋明望蹲下来,一手握住茁壮成长的禾苗,另一只手丈量着,满意地说道:“长势很好,已经有40公分高了。”
据了解,在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宁乡市农业农村局的实地勘察下,经审批,资福镇2022-2024年共有9个农田“小农水”建设项目被纳入长沙市级“小农水”建设项目,分布在全镇8个村(社区),均为灌排两用渠,都已通过上级相关部门的验收。通过新建农田“小农水”建设项目,全镇增加双季稻种植面积逾3600亩。
“农田‘小农水’建设项目建好后,群众反响很好,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生产。”资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然,后期管护好、使用好、发挥好效应才是关键,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管护要求,确保实现有淤常疏、清水长流,确保双季稻种植,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有力推进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宁乡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