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润名城换新颜 株洲水生态文明城市纪实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芹 陈立志 刘小花 编辑:贾迪 2022-12-20 09:30:5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诗芹 通讯员 陈立志 刘小花

湘江绕城,澄澈北上。这座全国唯一以“洲”命名的城市,正加速回归本真。

2019年,株洲成功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通过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株洲初步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向水生态文明城市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1.png

株洲湘江段,一花一树,一江一城。张跃鑫 摄

近年来,株洲坚持“以水破题、以水润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在株洲的生动实践,给株洲这座老工业城市带来的显著变化。2022年8月26日,水利部李国英部长到株洲调研督导指导,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株洲水生态发展取得的成效。

图片1.png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考察调研株洲清水塘清水湖。彭政 摄

以水为基 找准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点

株洲因水得名,也曾因水而困,市区水面率一度由1981年的5.7%下降至2013年的3.4%。城市水系的破坏不但引发防洪问题、生态问题,甚至影响城市结构形态。

株洲以创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水定城、水城共融,统筹规划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确定了“一轴三区、三网六城、一江两岸三山十港”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图片3.png

株洲市万丰湖水利风景区。罗顺友 摄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株洲在建设试点核心区内建设了神农湖、栗雨湖、万丰湖等28个多层次、立体的水系景观系统,新建、改扩建水库及蓄滞洪区33个,新增蓄滞洪区面积1053.44公顷,新增蓄洪能力2058.2万立方米,目前株洲市区水面率已达6.06%。

根据《株洲市城市河湖水系蓝线保护规划》,未来受保护的水体面积将达12.28%,水的延伸性、流动性将得到极大彰显,最终实现“十港筑城、碧水穿城”的愿景。株洲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水为基构建城市复合生态体系,完善城镇功能定位、优化城乡发展结构形态,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获得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以水求变 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水润株洲,工业污染之城涅槃重生为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制造名城、幸福株洲阔步向前。

作为老工业城市,株洲曾在共和国历史上创造了200多项工业第一,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

图片4.png

株洲市芦淞洗水工业园污水处理池航拍图。

近年来,株洲抢抓国家“两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机遇,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精准防污、铁腕治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致力将株洲打造成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片5.png

湘江株洲段一角。谭清云 摄

以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为突破口,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全部关停并转。扎实推进霞湾港、清水塘、白石港、枫溪港等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修复被污染的水环境,湘江株洲霞湾断面从国家Ⅲ类升为Ⅱ类,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因为有水的浸润、水的点缀,株洲曾经的“黑乎乎灰蒙蒙”蝶变成了“绿茵茵水灵灵”。株洲逐步走出一条以水求变、以水定产的绿色发展之路。

以水为媒 推动城乡二元共生融合发展

试点期间,株洲立足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产品供给,驱动城乡二元共生融合发展。在各县市区,大力实施湘江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以“一江两水”为纽带,推进亲水生态岸线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建设了集防洪、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防洪景观带。积极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一江八港”截污干管建设工程,投资近10亿元建成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5万吨/天。

在农村,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突出抓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水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以中小河流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建设“一村一水景”“一村一水韵”,炎陵黄桃、茶陵杨梅等成为乡村美丽山水风景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美丽经济”。

图片6.png

公益骑行。

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2000多名河长共同发力守护“一江碧水”,推动市域内江河水质持续变好。株洲逐步走出一条保证水安全、保护水资源、维护(建设)水工程、发展水生态的融合发展之路。

以水为韵 推动水文化保护与利用

水是株洲最大特色,名胜古迹、红色资源遍布湘江、渌江、洣水之滨。

株洲把“水”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要素,完善了湘江风光带、慧科生态园等现代水景观,维修了攸县禹王宫、茶陵铁犀等水景点,修复了朱子码头、杜甫亭等水文化遗址,重建了洣江、洣泉、渌江等古代书院,修建了一批广布城乡的近水、亲水、戏水、乐水平台。

图片7.png

株洲的“火车头”城市精神。陈宗昊 摄

同时,株洲将“火车头”城市精神、红色资源等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以水为线索展示城市发展历程,讲好“株洲水故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株洲将市民写的小诗、热心助学而牺牲的志愿者“鱼片”以及“湘江义犬”故事融合湘江风光带建设,使湘江风光带可看、可游、可读,成为了株洲市民的“会客厅”。株洲逐步走出一条发掘水底蕴、打造水景观、传承水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互动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芹 陈立志 刘小花

编辑:贾迪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656/53/121629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