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细“治”入微守碧水 “幸福河湖”展新卷——长沙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五周年纪实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班娟娟 编辑:刘娜 2021-12-27 09:42:06
时刻新闻
—分享—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2016年、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任务表、路线图。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五年前的这一强大号召已在各地落地生根。“五年来,河湖长制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在12月2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指出。

被誉为“山水洲城”的长沙,正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有力践行者。浏阳河跻身全国示范河湖,小微水体管护治理入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2021年,长沙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正值河湖长制全面推行五周年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对长沙治水、护水、兴水之道进行了深入调研。

紧抓“牛鼻子” 碧水还复来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作为湘江一级支流,浏阳河全长224公里,以“九曲十八弯”闻名于世。曾几何时,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河畔企业污水直排、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污水治理不力等问题日益凸显。2017年以前的浏阳河,常年是Ⅴ类及劣Ⅴ类水质,周边居民避而远之。

自河长制全面实施以来,长沙市紧紧抓住这一“牛鼻子”,围绕“截污、提标、调水、监管”八字治水方针,形成了“河长领治、大小统治、部门联治、上下齐治、三口同治、全民共治”的工作模式。共投入200多亿元保障市管河湖综合整治,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通过对浏阳河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流域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组数据可以彰显浏阳河五年来的变化:2018年,浏阳河入湘江口(三角洲国控断面)年度水质自2004年有历史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地表水Ⅲ类;2019年10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2020年11月,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浏阳河静静地淌过第七道湾,清水平台旁一条鲤鱼跃出水面,又扑通一声落入水中,惊得周围的游鱼迅速散开,打出一片浪花,待水面波光归于平静。河面上,长沙县㮾梨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总河长、浏阳河㮾梨段乡级河段长张登武正在巡河。

张登武熟练地打开巡河APP,上传巡河图片、填写巡河记录:“浏阳河整体情况较好,水质清澈,岸线无垃圾,水面无漂浮物,无违规捕捞现象。”与四年前相比,浏阳河㮾梨段可谓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㮾梨街道境内有一河四港发达的水系,浏阳河蜿蜒而过,沿线有榨山港、花园港、梨江港、双桥港汇入。一河四港曾经受到严重污染,浏阳河干流水质时常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而四条支流则为劣Ⅴ类,梨江港甚至被列入湖南省黑臭水体治理名单,港内恶臭的水体让经过的行人不禁掩鼻快步远离,河里各种鱼类几乎绝迹。

在推进㮾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㮾梨街道巧做加减法,探索推进了包括“体制+科技”“截污+治污”“雨水-污水”“低水-高水”在内的“两+两-”工作方法。

成立浏阳河流域“4+2”水体专项治理组,建立“4+2”治理组、网格员、村(社区)巡河员以及民间河长四级巡河体系。依托智慧㮾梨大数据平台,引进河道监控系统,配合无人机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巡查值守,做到巡河无盲区、无死角。完成所有源头3857份调查数据以及老镇区1.65平方公里范围外业调查,摸排了39个排口并进行截污,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建管网38.4公里。同时建立排口数据台账,安装排口标示牌,明确每个排污口有专人巡查,每个涉水企业有专人盯防。累计投入5800万元,先后实施了双桥港、梨江港以及花园港治污工程一期、二期工程,督促61家企业在场内完成管道铺设,通过市政道路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和新建,以及工业园片区、安置小区雨污合流整治,实现雨污分流,解决污水入河的问题。通过五年持续治理,㮾梨街道现四条港入浏阳河水质发生根本性转变,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甚至达到Ⅱ类。

长沙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沙紧紧抓住河湖长制“牛鼻子”,突出山水洲城特色,注重“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建立治水兴水管水的长效机制,河湖长制已实现从“有名”到“有实”“有力”“有效”的全面转变。

细“治”小微水体助力乡村振兴

屋舍俨然,田园阡陌,侍郎河静静流过,一池碧水随风荡起波纹。清澈的池塘宛如颗颗明珠散落,在阳光下显得耀眼夺目……在宁乡市菁华铺乡陈家桥村,乡村的美好风景和美好生活正诗意相连。

不仅要畅通大江大河的“动脉血管”,还要打通小微水体的“毛细血管”。据长沙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市在治理大江大河的同时,坚持“大小共抓”,把小微水体治理放在全市河湖长制推行和乡村振兴大局中来谋划,以“抓好顶层设计、实施科学治理、落实日常管护、打造示范片区、强化督查考核”为主攻方向,打出小微水体整治“组合拳”,全面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陈家桥村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全力加强水生态保护,将小微水体整治融入乡村振兴,走出“生态为上+样板打造”新路径。

在皂角湾、木家湾等地建起“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模式的小微水体示范基地。每家每户都铺设了专门的雨污分流管道,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先通过三级化粪池预处理,再利用管道集中接入人工湿地,经过细沙、石砾沉淀、过滤,微生物颗粒分解、转化,再由植物吸收净化,达到农用灌溉用水的标准。

在易家湾,一处面积百来平米的圆形水系景观成了村民们的“打卡点”:一湾碧水环绕着一个圆形花坛,花坛里,种植着多种植物,锦鲤嬉戏其间。茶余饭后,大家就来这里看看景喂喂鱼。这是长沙目前最大的乡村污水处理系统,可同时处理100多户人家的污水。在排污管道上增加了隔油池和隔污池,避免时间长了管道出现堵塞。而且在收集污水时,适量接入一些雨水形成流动,让景观湿地的水活性更强,更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据悉,目前陈家桥村已经完成了400余户村民生活污水处理,今年,将继续对剩余200余户集中居住村民实施雨污分流,实现全村生活污水100%收集处理。陈家桥村将通过示范片区建设积累经验,加强全村山塘、河坝、沟渠等水系生态治理,实施网格化巡查制度,全面推动全村水生态保护,为美丽家园留下更多碧水,为村民群众守住更多乡愁。

优美的河湖生态环境带动了乡村观光度假、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更好了、乡村产业的绿色根基更牢固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更高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逐步转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

由原来的“穷得让人揪心”变成了今天的“美得让人心醉”,由原来错综复杂的“问题村”变成了今天乡村振兴的“标杆村”,陈家桥村获得了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秀美村庄、精品示范村等荣誉。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的农村小微水体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生态宜居惠民生 幸福河湖再出发

在松雅湖生态公园的步道上,人们漫步其中享受着湖边美景,感受着滨水乐园带来的幸福感。松雅湖旧称杨梅湖,是湘江一级支流捞刀河旧河床的低洼湿地。过去围湖造田,松雅湖被人为改造成了低洼农田。2008年,长沙县启动团结垸退田还湖工程建设。如今,松雅湖生态公园成为湖南省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湖泊,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自实施湖长制以来,长沙县制定了湖长制工作实施方案,依托河长制组织体系,设置县、街道、社区三级湖长,明确管理单位湖长,实施“双湖长制”;完善一湖一档,编制“一湖一策”;遵循“全面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做好松雅湖保护与治理工作,推动湖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坚持生态建设与水质保护并举。2016年3月启动松雅湖水生态保护试点工程,已完成三处试点区域水生态治理,生态治理面积700多亩,约占水域总面积的18%,治理区水体透明度已达到1.5米左右。同时,开展湖区综合整治力度,采取生物净化、生态清淤和引水排水等措施,增强湖区水体的自净化能力,推进河湖联通、安全生态水系和水土保持建设,逐步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

2018年9月,松雅湖管理局联合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成立了松雅湖湿地自然学校,市民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免费学习湿地生态及人文知识,在享受自然乐趣的同时,成为湿地的守护者。湿地自然学校成立以来已经开展课程150余期,开展冬夏令营活动7期,接受湿地自然知识培训学生共计3000余人。松雅湖湿地自然学校成为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年来,河湖长制从建机立制、责任到人、搭建四梁八柱的1.0版本,到重拳治乱、清存量遏增量、改善河湖面貌的2.0版本,‘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着力实现全面强化、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河湖长制3.0版本。”魏山忠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加快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建设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未来,围绕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健康美丽幸福河湖,助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长沙向“幸福河湖”再出发,新的画卷即将展开。(记者 班娟娟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班娟娟

编辑:刘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