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孙叔敖与芍陂

来源:中国水利报 编辑:刘秋平 2020-12-15 09:41:18
时刻新闻
—分享—

孙叔敖塑像 资料图片

□周波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因政绩卓著、治水兴农、助楚称霸而名载史册。他主持修建的芍陂已有2600多年历史,比都江堰和郑国渠还早300多年,至今仍在充分发挥灌溉和防洪效益。

孙叔敖其人

孙叔敖,姓蔿,名敖,字艾猎。据史书记载,孙叔敖所属的蔿氏家族为楚国贵族,孙叔敖的祖父蔿吕臣曾担任过楚国令尹;其父蔿贾做过楚国工正、司马等要职。楚成王至庄王时期,蔿氏家族与另一大家族若敖氏发生纷争,最终蔿吕臣郁郁而终,蔿贾被杀,孙叔敖被迫随母避难,隐居于期思(今河南固始、淮滨县一带)。后来,在虞邱推荐下当上楚国令尹,成为楚庄王称霸道路上的左膀右臂。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将孙叔敖列为循吏第一人,文中写道:“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可见,孙叔敖治国功绩卓著,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抓住了治国的根本。在农耕时代,只有发展农业才能在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的年代立足并称霸,而农业的命脉是水利。

孙叔敖修建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家族背景,其父蔿贾曾任楚国“工正”一职,即“掌百工之官”。孙叔敖确实也在这方面颇有造诣。《左传·宣公十一年》中描述了孙叔敖建造沂城的过程,说他善于进行施工规划和组织,准确合理地分配人力、物资、粮食和工作量,用不到30天建成。

孙叔敖建芍陂

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时期,正是楚国东扩、楚庄王称霸的关键时期。为巩固楚国的东疆,他组织人力在淮南地区大修水利,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灌溉条件,显著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在孙叔敖修建的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要属安徽寿县境内的芍陂。

当时,楚国国君为巩固楚国在淮南地区的统治,防御吴、越两国侵犯,沿淮而下吞并徐夷,北上与齐、晋争夺陈、宋等国,必须在淮南地区发展生产,富民强兵。芍陂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条件下创建的。

芍陂处于淮河中游平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多年平均降雨量906.7毫米,但雨量分布不均,无雨则旱,多雨则涝;北临淮河,南部是大别山北麓余脉,地形南高北低,山溪之水由南向北流入北部洼地。芍陂兴建之前,这里分布着众多季节性塘泊洼淀。孙叔敖因势利导,变水患为水利,把陂塘汇集在一起,周边修筑大堤,形成蓄水陂塘。在陂塘的西、北、东三面大堤上分别开凿五个水门,用来控制陂塘进水、放水灌溉和排泄洪水。这就是早期的芍陂,并由此开始了2600多年的灌溉历史。

芍陂泽被后世

芍陂创建以后,使这一带很快成为主要产粮区,既满足了楚庄王开疆拓土对军粮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依靠芍陂产生的巨大灌溉效益,楚庄王之后,淮北淮南一带逐渐成为楚国继江汉地区后的又一个经济政治中心,春秋末期这里已形成了早期比较繁荣的城市寿春。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打败而丧失江汉根据地,楚考烈王随即于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以延续统治,修筑芍陂给寿春及淮南地区带来的富庶繁华境况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唐人樊询说:“昔叔敖芍陂,能张楚国。”直接指明芍陂与楚国强盛的关系。

芍陂经历代维修整治和多次兴衰演变,始终发挥着功效。1958年以后,芍陂被纳入淠史杭灌区,成为灌区的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灌溉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灌溉及综合效益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芍陂灌溉工程体系主要由蓄水工程、灌溉水门、灌排渠系及防洪工程组成,基本保留了19世纪时的工程型式和格局。蓄水面积34平方公里,北、东、西三面环堤,总长26公里,最大蓄水量9070万立方米。灌区共有干渠2条、支渠54条、斗渠151条、灌溉农渠298条,总长678.3公里。渠道上建有分水闸、节制闸、退水闸等配套工程数百座,控制着整个灌区67万亩土地的灌溉和排水。

目前芍陂灌区仍有13个乡镇、114个村落、60万人受益。芍陂也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可持续的灌溉效益,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遗产”。

孙叔敖治水的文化传承

在芍陂北堤上有一座纪念孙叔敖的祠堂,至今已有1400多年。芍陂创建者孙叔敖的塑像被人们放在正殿供奉,感恩其千秋万代的功绩;东殿配明代寿州知州黄克缵,以纪念其驱逐占垦奸民的勇气和耿直;西殿配清代寿州知州颜伯珣,纪念其历时七年对芍陂兢兢业业的修治。东西庑还配祭汉代至清代治陂有功的官员、绅士和义民48人。

历史上,孙叔敖祠不仅是老百姓祭祀先贤恩德、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更是政府官员与灌区用水户沟通管理事务的重要场所,传承了芍陂特有的管理文化。孙叔敖和他所创建的芍陂留给我们的,也不仅是两千多年的灌溉工程,还是生生不息的灌溉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

来源:中国水利报

编辑: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