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大桥如彩虹横跨㵲水之上。
红网时刻记者 刘娜 芷江报道
记者:芷江县是如何挖掘各文化融合的水元素,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和平水都”的?
龙克文:水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水而有了灵气。芷江县侗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平文化交相辉映,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试点期间,芷江县深入挖掘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把芷江特色文化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最终形成了以和平文化为旗帜、以侗族文化为特色、以宗教文化为补充、以水文化为纽带的多类型文化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与水和谐共处的哲学。
从屈服自然,到人定胜天,再到人水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相处的理念不断更新。芷江的水利工作也是以“人水和谐”为脉络,将物理工程、生态工程和人文工程相结合,不断创新探索。譬如,芷江县在中国人民抗日受降纪念馆附近新建防洪堤,美化沿线风景;和平湖水利风景区、杨溪云树国际和平村的建设,将水文化与和平文化巧妙融合。㵲水县城流域的龙津风雨桥、万和鼓楼及沿线吊脚楼跨河、临河而建,体现了侗族人民与水和谐共处。芷江县对风雨桥及鼓楼开展系统性保护,并结合旅游规划,通过系统打造和平湖水利风景区及新建展览馆,深度诠释了侗文化与水文化的融合,也提升了侗族文化中水元素的地位。
芷江县根据县域“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平文化、省级贫困县”等特色,以打造“湖清河畅、水净景美、和平名城、生态侗乡”为目标,塑造了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和平水都”。
记者:芷江县伴水而生,㵲水河穿城而过,为保护好㵲水河这条“母亲河”,芷江县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龙克文:芷江县水系发达,河流总长1468.3公里,全县溪河共分为㵲水、清水江、辰水三大流域,以㵲水流域为主,各类水库154座,塘库堰坝星罗棋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芷江人的母亲河——㵲水河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打造了集城市防洪、绿化、文化休闲于一体,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功能齐全,亲水近绿的㵲水河风光带,“水清、岸绿、景美”,获得了市民的称赞。
一是河道生态“管”起来。试点期间,芷江县对㵲水河在芷江境内92.5公里的河段进行生态综合治理。芷江县对县域内㵲水河、清水江及其支流的河道砂石资源实行全面禁采,开展了㵲水河流域芷江段水上餐饮船舶及浮动设施专项整治行动。试点期间,辖区内12家水上餐饮全部取缔,㵲水河流域、清江流域20艘非法采砂船全部拆除取缔;关停3家化工环境风险企业,关闭拆除5家破坏生态环境和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采石加工点;辖区内粘土砖瓦窑全部取缔到位;原有24家页岩机制砖淘汰整合为10家,整合后全部配套建设了环境保护设施,实现达标排放。
二是干流水库群“调”起来。芷江县制定了水资源调度方案,划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划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划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努力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工作目标。
三是两岸风光“绿”起来。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强县”和打造“武陵山区旅游集散地”为契机,芷江县对㵲水河中游县城约10公里河段(蟒塘溪电站至和平湖)进行滨水绿带建设,重点在㵲水河干流两岸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滨水缓冲绿带,通过生态河岸绿化,美化河道两岸风景,改善沿岸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使芷江县的旅游设施得到扩容提质,提高旅游品质。
通过对㵲水河的综合治理,大幅度地消减了由污水造成的水资源污染,有利地保护了㵲水及当地水资源,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推动侗族文化、和平文化、宗教文化与水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河流治理工程安全、生态、景观、文化等多目标要求,为创建优美、舒适、健康、清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下一步,芷江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如何持续发力?
龙克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落实湖南省政府关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相关工作的要求,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大县城及周边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综合整治,进一步巩固成果、完善水生态文明长效建设机制,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推进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利转变,将芷江打造成为“湖清河畅、水净景美”的宜居利居乐居的水生态和平名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编辑:陈诗芹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8/12/06/403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