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雨为铭 江河作证 ——湖南防汛抗旱40年记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刘娜 2018-12-06 09:11:43
时刻新闻
—分享—

李俊 杨粲 刘勇

湖南最大的省情就是水情。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湖南水多水少都会成灾,水旱灾害易发多发。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抗御灾害能力不强,防汛抗旱成为始终贯穿全年的工作主题。1978年2月22日,刚刚过完春节,《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就刊发《有旱无旱作有旱准备大旱小旱作大旱准备》一文,报道各地及早动手做好蓄水保水工作。当年,全省出现春夏秋连旱。据《湖南日报》1978年11月26日报道:“7月上旬10天之间,全省受旱面积扩大5倍,7月下旬最大受旱面积达2528万亩,全省103个县(市)都出现了旱象,受旱的公社达9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既遭遇了1980年、1988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3年、2016年、2017年流域性大洪水,也遭受了1998年湘南特大干旱、2007年湘中及以南大旱、2009年湘西北严重干旱、2011年洞庭湖区春夏连旱、2013年全省性大旱,还遭遇了2006年“碧利斯”、2007年“圣帕”超强台风袭击,局部洪涝灾害和干旱几乎年年都有。尤其是1998年,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区相继发生大暴雨洪水。特别是6月中下旬资水下游、湘水中下游的暴雨洪水及7月下旬开始的澧水、沅水、资水暴雨洪水,与长江八次峰高量大的洪水遭遇,形成我省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改革开放40年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抗御了一轮又一轮水旱灾害,经受了一场又一场保卫家园的特殊“大考”,夺取了一次又一次防汛抗旱伟大胜利,为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最近10年,全省洪旱灾害损失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年均因灾死亡人数从415人下降到36人,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从8.56%下降到0.72%,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从1.46%下降到0.16%。2018年,全省抗御了14次局地强降雨,因灾死亡7人,创1950年以来历史最低。

一、防汛抗旱责任体系落实落地,组织指挥科学高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颁布《防洪法》《防汛条例》《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

湖南迅速行动,省、市、县三级成立了以水利、发改、财政、国土、民政、交通、安监、卫生、气象等为成员单位的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为防汛抢险的指挥决策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会商研判平台,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和分级负责的防汛抗灾机制。

根据防汛抗旱形势发展需要,湖南还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延伸到所有乡镇,形成了目前的省、市、县、乡四级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

同时,湖南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实行省领导包市州、市州领导包县市区、县市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分级落实江河湖泊、各型水库(电站)、蓄滞洪区、防洪城市和堤防工程的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已勘明的2.3万多个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落实了巡查、预警责任人,基本解决了山洪灾害防御“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还将责任落实到防、抗、救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具体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切实编织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网络。

防汛抗旱责任体系落实落地,组织指挥科学高效。2016年7月,洞庭湖区发生区域性大洪水,城陵矶洪峰水位为1998年大水以来第四高水位,超警时长为1998年大水以来第三位。面对长时间居高不下的洪水,洞庭湖区各级党政防汛责任人坐镇指挥调度,基层防汛责任人24小时驻堤盯守,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累计组织干部群众115万多人次巡堤查险,日最高投入10.7万人次,发现和处置较大险情256处。

与此同时,湖区三市启动责任追究制,对防汛责任不落实的100多名人员进行了问责处理并予以通报。通过压紧压实责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最大程度保障了洞庭湖区高洪水位下的堤防安全。

在历年防汛抗旱过程中,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防指成员单位尽责履职、密切协作,用科学高效的指挥,在资金投入、监测预警、水库调度、物资保障、查灾核灾、抢险救灾、恢复重建、舆论引导等各方面形成强大合力,引领三湘儿女不断走向胜利。

二、预案、物资、队伍、演练等有备无患,应急保障反应快速

2017年6月下旬以来,连续强降雨已使洞庭湖区全面超过警戒水位。7月3日23时许,资江大堤益阳市赫山区羊角村堤段出现一处直径达3米的管涌群,奔涌而出的洪水掏空堤脚,导致30多米长的大堤塌陷,随时可能溃堤!

在省委、省政府及省防指直接调度下,益阳市立即组织2000人的队伍紧急抢险,并调运大量的砂卵石等抢险物资,与洪魔展开殊死搏斗。正是由于抢险物资、队伍迅速到位,资江大堤羊角段这种罕见、危急的管涌群最终化险为夷,成为“抢”出来的奇迹。

构建准备充分、反应快速的应急保障体系,是打赢防汛抗旱硬仗的前提和基础。湖南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着力从预案、物资、队伍、培训、演练等方面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无备,全面提升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能力。

预案准备方面,各级制定了防汛应急预案、抗旱应急预案、特大洪涝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方案,对各类调度预案、转移预案、抢险预案进行常态化研究和修订,基本实现了所有上型号工程、所有山洪灾害危险区、干旱易发区域预案体系全覆盖。

物资储备方面,按照实物储备与资金储备、本级储备与委托储备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常用易耗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的同时,加快购置补充了一批无人机、移动式泵车、喷水式组合防汛抢险舟等现代防汛装备。目前,全省各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总额达8.7亿元。

抢险队伍方面,各地组建了群众抢险队伍、专业防汛队伍、民兵预备役等平战结合、优势互补的防汛抢险队伍共20余万人。组建市县两级专业防汛抢险队伍171支、县级抗旱服务队125支,在册人员1.5万人;省防指组建了600余人的全省防汛抗旱专家库,为各级领导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培训演练方面,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突出指挥决策、巡查值守、搜救转移、工程抢险、城镇排涝、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等内容,近5年累计培训防汛人员24万人次、组织群众参加山洪灾害防御演练200余万人次,有效增强了应急救灾能力。

2013年全省大旱期间,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全员出击,投入抗旱人数6万人次,出动抗旱设备11.3万台套,寻找应急水源1386处,应急打井1750多眼。通过应急输水、送水等方式,浇灌面积217.8万亩,临时解决人饮困难43.2万人次,为保饮保灌发挥了突击队作用。

三、雨水情、山洪、旱情监测全面覆盖,预报预警精准助力

2017年夏季我省遭遇特大暴雨洪水期间,省水文部门通过综合分析水情监测数据和天气预报,准确预报了湘江、资水、沅水干支流和洞庭湖区150站次超警以上水位的时间和流量,尤其是精准预报了湘江长沙站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时间、流量以及洞庭湖出现1949年以来最大入湖流量、出湖流量的时间,为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了水文“尖兵”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持续推进雨水情自动监测站点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1个人工水文报汛站点增加至目前7215个自动遥测站点,分布密度平均30平方公里一个,建成了覆盖农村、城镇及大部分中小河流的雨水情监测站网,实现了人工预报向自动化预报的转变,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发生根本性变化,信息传输时间由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10分钟以内。

2010年以来,湖南抢抓国家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这一机遇,建成了覆盖14个市州和110个县市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了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设施全覆盖,为群众转移避险提供了有力指导。

2016年以来,湖南在全国试点先行,组织开展了旱情监测预警综合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全省旱情实时监测与综合分析。

近几年,湖南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大力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雨水情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对11座大型水库、洞庭湖区8个主要内湖、14个易涝县城实时汛情、工情视频监测,提升了监测预警能力。

2016年7月17日上午,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突降特大暴雨,1万余立方米泥石流倾泻而下,瞬间吞没了14间房屋。因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预报精准、及时,村干部组织受山洪威胁的500多名群众提前安全转移,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创造了山洪防御的“默戎奇迹”。

据统计,近5年来,我省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布各类预警短信212.9万条次,启动预警广播8.7万站次,指导危险区群众提前避灾950余万人次,有效避免了群死群伤;全省水文部门发布洪水预报1040站次,洪水预警402条,指导河湖沿线低洼地带群众及时转移160余万人次。

四、工程抗灾体系日趋完善,抗洪抗旱底气更足

2018年4月至7月,湖南省平均降雨量比大旱之年2013年同期还偏少17毫米,但全省受旱农作物面积仅为2013年同期的2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利工程在抗旱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与2013年同期相比,全省167万处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可蓄水量增加26亿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发动干部群众踊跃投工投劳兴建防汛抗旱工程,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总体投入不足,1998年以前全省大部分城市还处于未设防或半设防状态,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偏低。

1998年大水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省开展了以洞庭湖治理、长江干堤加固、平垸行洪、水库除险保安、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排涝、灌区续建配套和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形成了防洪、治涝、灌溉、供水、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为主要支撑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2017年夏季,湖南应对特大暴雨洪水期间,柘溪、五强溪等水库合计拦蓄洪量27.33亿立方米,避免了水库下游出现漫堤和超历史水位的洪水,配合三峡等长江干流水库群联合调度,降低洞庭湖城陵矶站洪峰水位0.6米,避免了城陵矶河段发生超历史高洪水位,并大大缩短了洞庭湖区超警时长。

据统计,近5年来,湖南通过大型水库拦蓄洪水,避免县级以上城镇受淹42座次,累计减少受灾人口约870万人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近219亿元;近10年来,干旱期间全省水利工程累计供水215亿立方米,解决540多万人次群众临时饮水问题和4000余万亩农作物用水需求。

2017年大水后,湖南果断启动防洪薄弱环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拟利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整治水利薄弱环节,到2020年基本解决近几年暴露出来的堤防、水库、泵站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将进一步夯实全省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目前,全省建成各类水库14121座、各类堤防总长度1.87万公里,保护着四水干支流沿线120多座重要城镇和洞庭湖区226个大小堤垸;建成各类灌区7.39万处,设计灌溉面积5234万亩;各类灌排泵站5.32万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3万处,累计解决了330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保障了全省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需求。日趋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为我省抗洪抗旱提供了更足的底气、更多的保障。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刘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