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长沙报道
湖南省城长沙,境内水系发达,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35条。多年平均降雨1500毫米,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509立方米,具有过境水量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少等特点。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要,是生态之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水资源供给,将会给未来发展留下隐患。长沙正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打造“山水洲城”不能被水资源紧张“卡脖子”,把自然雨水蓄起来、把清洁水源引过来、把过境河水留下来,是长沙近年来摆脱水资源难题的途径。
把自然雨水蓄起来:3000亩梅溪湖造就一个“梅溪城”
9月25日,在长沙召开的2017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上,来自香港、澳门、广东、福建等地的行政首长及贵宾无不惊叹于梅溪湖国际新城的魅力。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拥有3000亩湖面的梅溪湖。
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湖水荡漾着清波,空气弥漫着清爽,这几乎是所有人初见梅溪湖的印象。梅溪湖国际新城以湖而名,依湖发展,经济活跃,一座颜值爆表的现代化、国际化、宜居宜业新城已然诞生。一个湖几乎成就了一座城。当人们尽享梅溪湖的美时,却很少人知道这个湖怎样运转着一片天地,让这里万众瞩目,名传千里。
城中湖,湖对城的意义不仅仅是人类天生喜欢水,更有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为我所用。梅溪湖如今库容700万立方米,汇水面积12.3平方公里。而梅溪湖刚建时,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滩涂地,水从哪儿来?
梅溪湖投资(长沙)有限公司总工室副主任、水务办公室主任湛忠介绍,梅溪湖的水主要靠收集雨水而来。虽然长沙雨量比较充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基本集中在5—7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到秋季、冬季便处于缺水季节,加上没有有效的留水措施,导致季节性缺水严重。
建湖就是为了留住自然雨水。它能为城市减轻防汛压力,调节地区微气候,增加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然而,梅溪湖向天要水,水不会主动流来,需要人工设施导引雨水;同时也不是有水就收,雨水必须经过净化才能流入湖中。梅溪湖因为被赋予了建设者的智慧,让这一汪碧波彰显灵魂。雨下到地上后,混杂了地上的各种尘土、垃圾等物质,这样的水很脏,是不能直排入湖的。在雨水和湖之间必须有一个缓冲空间,这个空间能起到削减水量、净化水体的管水作用。梅溪湖的建设者们采取源头控制、中途收集、末端净化三位一体方式进行雨水管理。
梅溪湖附近有一座叫桃花岭的山,山上的水流到山下就是梅溪湖。如果对山水不加以控制,暴雨时形成的洪水将直冲入湖,这对围湖而建的梅溪湖新城将形成威胁。建设者们的对策是通过桃花岭高排系统从源头控制雨水,以桃花岭北向截洪道为载体,将桃花岭山体优质山水进行截流并利用生态调蓄塘对雨水进行源头削减。
那么,那些直接下在城区的雨水如何收集呢?《梅溪湖新城水资源管理办法》要求,地上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建设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总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改、扩建广场项目,停车场,以及所有公园、绿地;新建城市主、次干道(含两侧人行道)等都必须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最后在末端环湖设置雨水净化区,采用自然生态湿地的处理模式,经过格栅、沉砂池、生态植物塘对初期雨水进行三级处理,保证入湖水体质量。同时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遵循海绵城市的原则,道路、广场采用透水铺装,中央分隔带及公共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等,最大限度地将雨水收集、处理,直接入湖调蓄;最大限度地将雨水截流下渗,年下渗总量达80 万立方米左右,形成地下径流,为梅溪湖在地下补水。环湖敷设的湖水利用管网,利用梅溪湖湖水作为周边区域道路浇洒、绿化喷灌、公厕冲洗用水,节约了水资源和城市运营成本。
在自然界,水越好的地方,生物繁衍就越繁茂。人类社会也一样,梅溪湖的好山好水,吸引很多人来此安家立业。刚刚一家搬进梅溪湖新城的张先生说,梅溪湖就像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感觉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湘江新区管委会住建环保局环资处丁立军解释,这源于梅溪湖对地区微气候的调节,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相对城市钢筋水泥森林,湖水的比热容大,吸热或散热能力强,湖水能在夏天大量吸收热量,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而在冬天,向空气散发的热量,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保温。
要管好一个湖,眼里不能只有湖,还要有湖所依存的流域。梅溪湖隶属于龙王港流域,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所辖范围水系众多,包括三湖三河七水库,干流龙王港河全长28.9千米,流入湘江。建设者们以龙王港流域为单元,推动实施水环境治理的截污纳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海绵城市建设、江河湖库连通、水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等“五大系统工程”,最终解决片区三湖三河七水库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
把清洁水源引过来:一河“清泉”向西流
从长沙市往东走80公里,有一个除湘江外的长沙第二水源地——浏阳株树桥水库。从2010年8月开始,每天近50万吨Ⅱ类以上优质原水源源不断地输往湖南最为繁华的城市,几百万长沙市民因此受益。
从此,深山中的株树桥水库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污染的威胁?……现在,株树桥水库不仅仅是作为地区的防洪抗旱发电设施,更承担了几百万长沙市民对优质水资源的殷切期盼。
株树桥水库是国家大(Ⅱ)型水库,也是长沙最大的水库。水库位于浏阳市东部,截浏阳河主要支流小溪河(发源于大围山)蓄水而成,总库容2.78亿立方米,水库面积16050亩。2011年,被列为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域涉及小河、张坊、中和、永和、高坪5个乡镇,22个行政村,58000多居民。一万六千多亩碧波如镜,既蜿蜒曲折,又浩淼深沉。环保专家评估,库区内没有矿山,没有放射性源,土壤背景好。库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7%,存活量大,水系发达,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极少,水体像清泉一样清澈透明,是理想的天然洁净饮用水源。
如何保护株树桥水库这一优质水源宝库,让一河清水向西流,是几百万长沙人心之所系。2006年5月1日,《长沙市株树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对水库引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核心保护区提出11条保护措施,实行严格的水生态保护。按《条例》要求,株树桥对核心保护区实行封山育林,水库不能养鱼、捕鱼,旁边的树木不能砍伐,那周围百姓的生产生活怎么办?
株树桥水库管理局水资源科科长熊奇峰介绍,向长沙供水后,株树桥水库争取到从每吨原水费中提取0.045元作为保护经费,长沙市财政解决部分经费,每年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按照上级批复的封山育林、农田生产、居民生活、村级经济、环境整治、生态农业等项目,投放到保护区水源地进行生态补偿。补偿补助经费惠及保护区1.4万多户农户。在株树桥水库保护区内有林、田、地的农户,每年都有相应的补偿和补贴。虽然发到每个农户手里的数额不大,但对凝聚保护区居民保护水资源的共识,促进水源地生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杠杆推动作用。
浏阳市高坪镇志民村,与株树桥水库核心保护区相隔仅一座山,山上树木茂密,近年来,村民没上山砍伐过一棵树。该村村干部李华荣介绍,受益于株树桥水库对村级经济的帮助,村里建桥修路,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小辣椒种植等农业产业,村民有了固定收入,就没有上山砍树的必要了。
在村民的生活方面,整个高坪镇都在株树桥集水区域的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向水体内倾倒垃圾,在16个村和1个社区分派了垃圾桶,派专人收垃圾,促进保护区内乡镇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核心保护区的永和镇和小河乡,村民建一个三格化粪池能获得1600元的补助,有效减少了生活污染直排对水库的影响。截至目前,保护区5个乡镇近三年改厕3000多户。调动部门通力协作,保护区无磷洗衣粉销售率达100%,有效杜绝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保护株树桥水库,既要有“胡萝卜”也要有“大棒”。依据《条例》,在保护区27个村设立33人的护水员队伍,建立了市、乡(镇)、村三级保护网络。水库管理局成立3个水源保护专业机构,配备近70人专职从事水源保护工作。在日常巡查监管方面,株树桥水库在取水口、进坝公路、核心保护区等重要区域设置了几十个智能监控点,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实现重点区域24小时不间断监控。60多人现场监管队伍,每天多批次巡查核心区,严厉打击涉水、涉渔等违规行为。
在维护水质水体安全方面,库区设立的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进行水质自动监测,及时掌握水库水质情况,并定期抽取的水样送往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水质有变将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水质的稳定。
株树桥水库虽然不再有水产养殖,但依然定期投放鱼苗。为了维护水体水质,近5年来,共投放滤食性鱼苗200多万尾,以消除浮游生物对水体水质的威胁。并严厉打击炸鱼、毒鱼、非法捕鱼等现象,恢复水体生物链,促进水体生态平衡。在工业和农业污染控制方面,关闭了水源地境内20多家造纸厂等排污企业。对畜禽养殖污染开展“治、拆、转”行动,治理养殖户200多户,一级保护区全部取缔退出养殖。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生物杀虫技术等措施,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
水库的核心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设立了193块界碑,在重要路段、保护区边界设立了200多块界标和安全警示标识,在坝区取水口周围安装了600米隔离防护栏,在水库上游安装围栏防止漂浮物入库。尽管如此,仍有20多人的垃圾打捞队伍,每天进行打捞。
现在的株树桥水库,水面光洁如镜、碧波荡漾,两岸是郁郁青山,保护入微的水生态呈现一片绝美的水景观。
把过境河水留下来:生态蓄水枢纽不再让长沙“喊渴”
2017年,长沙遭遇历史罕见汛期,湘江长沙站水位涨至历史新高39.51米。时间回到2012年1月,湘江长沙段达历史最枯水位22.6米。最枯水位和最高水位昭示着,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湘江季节性缺水严重。
从气候条件看,湖南秋冬季节少雨,湘江河段常年出现枯水季节。枯水期平均时间5个月,特长年份长达7个月,甚至出现湘江断流,严重影响长株潭三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
在2012年1月的枯水期,水位过低,自来水厂都无法取水,长沙城区几座水厂供水告急,不得不采用上游水库调水、延伸取水口和限航等应急措施来保证长沙城市的取水安全。
位居江南多雨之地,河流却频遭断流之痛,让长沙不得不下大力气蓄水。长沙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持续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沟渠清淤扩容、大型河坝水闸和城区湿地湖泊建设等增蓄工程的推进力度,将天上的雨水、江河的过境水“留下来”。其中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及库区水利项目建设是把湘江水留下来的关键。该项目位于长沙市望城区蔡家洲,2009年开工建设,共投资90亿元,库容6.75亿立方米,库区面积8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中心水源地。
枢纽工程蓄水之后,库区水位可常年保持在26米以上,枯水期上游引江水入湖,丰水期下游放水入河,湘江断流终于不再重现。工程有效地解决湘江长沙段枯水季节水位持续走低、给沿岸造成取用水困难、城市供水等问题。
2014年9月,湘江已经进入枯水期,然而湘江长沙段一直维持在26米以上的保障水位。枯水期江水不枯,这得益于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从2014年11月开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全面蓄水,意味着长株潭三市供水将彻底告别枯水期。全面蓄水后,长沙枢纽库区水位(长、株、潭)可以保持在29.7米,比城市供水警戒水位高出大概7米,湘江水位将整体提高3.5米。不但是长沙,株洲和湘潭也成为了库区城市,2000吨级的轮船可以通江达海,畅通无阻。
湘江枢纽工程建设让湘江长沙段经历了一场关乎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整容”手术。把湘江水留下来将长沙“山水洲城”的美丽独特地貌“补齐全了”,进一步凸显长沙“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亲水宜居城市环境,也摆脱了枯水期用水困难、供水紧张的烦恼。
长沙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而有水才能谈及水生态治理和文明建设。利用多样蕴涵智慧的工程蓄水、引水、保水,“把水留下来”让长沙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迈好了扎实的第一步。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编辑:严欢 实习生 朱婷劼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