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方法新手段多措并举 为长沙护住“一城清水”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严欢 实习生 朱婷劼 2017-12-14 16:48:5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长沙报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似乎没有比水更温柔,也更重要的了,不管历史经过了多少年,它始终缓缓流淌,默默见证着变迁,滋养着人民。有人说,长沙是被水保护的城市,境内水系发达,纵横交错与市区沃野。“长沙沙水水无沙”曾经是对这里水质之清水质之美的肯定和赞美。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长沙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长沙水资源疏于管理,河道乱采滥挖,污水处理滞后……一时水质水环境逐渐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凸显。水,承载了,也映射出超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沉重负担。水,浑浊了,沉寂了,长沙开始一度为水神伤:长河断流,污水横陈,腥臭难忍。

  水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的名片。对于长沙而言,水环境综合治理关乎民生福祉。如何让江河水净如明镜,让水乐章与社会发展琴瑟和鸣?

  近年来,长沙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以多举措,治一泓清水、护一域碧水。

  圭塘河:昔日污浊“龙须沟”,如今清澈“生态河”

  穿越长沙城区汇入湘江的圭塘河,曾经是多年来长沙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也成为了不少长沙“老口子”心中的痛。圭塘河发源于雨花区跳马镇鸭巢冲的崇山峻岭中,全长28.26公里,是浏阳河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沙市唯一的城市内河。沿岸居民将其称为“母亲河”。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圭塘河河岸的稻田、山地,逐渐被拔地而起的高楼代替,大量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直排河里,各种生活垃圾也被投入河中,加之沿岸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影响,河岸沿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圭塘河成了污浊的“龙须沟”。 这一叫便是近30年。

  “那时候经过圭塘河就能闻到一股恶臭,经过都只能捂着鼻子。”今年已经76岁的李娭毑回忆当时情景,还不停叹息摇头。

  不过,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风光带。雨花区大桥社区居民杨文最能直观感受到这里的变化,一条两车道的圭塘河路替代了原来的狭窄土路,原本长满荒草的河堤种上了错落有致的植物。沿着2米宽的彩色沥青慢行道漫步或骑行,走到头便可以欣赏到圭塘河汇入浏阳河“两河竞秀”的风光。

  家门口的圭塘河堤是怎么大变样的?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圭塘河及周边环境整治就备受关注。雨花区政府召集区环保、水利、农业、园林、城管、市政、城建、城投、属地街道9个部门,联手治理圭塘河。

  然而,“九龙治水”效果并不明显。到2015年,一条全长28.3公里的长沙内河,花了15年时间来治理,耗费的资金已超过两亿元,却仍旧部分河段“污水不断”,没有达到“清澈见底”的生态模样。为何这么难治?究竟应采取怎样的办法?

  2015年,长沙市雨花区政府组织召开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研讨会,请来多位全国水治理专家“问诊”。这次会议探讨总结了圭塘河污染的具体情况:两岸截污不彻底;河道整治工程未全部竣工;终端的污水处理能力和泵站输送能力不稳定;补充水源不足且水质标准不高,清污比严重失调。找到具体原因后,便是如何统筹和高效推进管理和整治工作。雨花区委、区政府为此特意成立了“圭塘河综合治理指挥部”,由区长联点,城建副区长牵头任指挥长,22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指挥

  部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11名工作人员,构建了“一办六室”的工作格局,项目策划、招商融资、拆迁拆违、规划建设、执法监督等分线攻坚,副指挥长深入项目现场,每周定期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确保圭塘河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今年,湖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后,更是责任到位,区长刘素月担任雨花区总河长;副区长陈怀宇,原本是圭塘河综合治理指挥部的指挥长也有了新头衔——圭塘河河长。“担任河长,意味着责任更大。”陈怀宇说。在雨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圭塘河治理驶入快车道。

  根据圭塘河规划及其实际情况,2013年至2016年分别对湘府路至香樟路4km以及环保大道上游3km金屏村河道进行堤防提质提标改造以及环境综合整治,总长7km,包括河道清淤、清障、河道堤防加固、护坡护岸、岸线及周边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修复,生态自净系统,取水净化区,截污干管给排水工程建设等。

  从源头解决河水污染问题。通过走访调研,起草制定了《长沙市雨花区2017年度圭塘河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颁布首份河长令,要求到2017年底前,全面消除圭塘河的“黑臭水”。

  沿河两岸4家污水处理厂全面扩容,关停、整改沿线排污企业上百家,拆除违章建筑194万平方米,并一次性启动50多个污染治理项目,包括污水管网铺设、排污口截流、两岸绿化等。广纳民间力量推进治理。今年6月,雨花区政府在原来招募环保志愿者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招募圭塘河民间河长。居住在两岸的居民踊跃报名,经过层层筛选,目前圭塘河民间河长已达70人。这些民间河长积极性甚高,捡垃圾、查污染源、劝退电鱼者,一周巡河3至5次。斩断污染源,消除“黑臭水”,圭塘河治理初见成效。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现场会上,专题推介“圭塘河经验”。

  治污十几年,一旦找到方法,动了真格,污水便断了,圭塘河也由一条令人掩鼻的脏臭“龙须沟”,变成一片岸芷汀兰、清溪潺潺的滨河生态景观。

  “作为城市内河,除了治理,还要恢复生态建设。”陈怀宇说,雨花区委、区政府也下定决心将圭塘河打造成一条“生态河”,为沿河两岸居民增添“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的绿色福利。

  在新一轮三年造绿的建设中,雨花区将把圭塘河打造为长沙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项目。届时,生态化滤池将像海绵一样吸收、过滤雨水,补充给“叫渴”的圭塘河;蜿蜒低矮的河道,将让市民能够和圭塘河亲密接触。

  洋湖湿地:诗意的“植物田”,原是生态净水的“新武器”

  长沙洋湖湿地公园是摄影爱好者黎女士常取景的地方,那里水草茵茵,飞鸟时不时掠过湖面,很有意境。

  不过,在黎女士的记忆里,洋湖湿地之前还只是一片零星分布着几处水洼地的“洋湖垸”,承接着四面八方排过来的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到哪里去了?

  在洋湖湿地内,种植了大量芦苇、水菖蒲、香蒲、水生美人蕉、荷花等水生植物。不仅赏心悦目,美化环境,湘江新区管委会住建环保局两型处陈彬说:“这水草可不得了,能改善水质、净化水体。”

  “乌黑浑浊的城市污水,进到洋湖再生水厂,经过物理、生物处理,再顺着种有菖蒲、芦苇、美人蕉等各种植物的围池、水塘流出来,就变成了清澈透亮的清水。然后,这片人工湿地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由碎石等介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复合体,又能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无害化。”陈彬对记者详细介绍了人工湿地这一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

  再生水厂每天可以为洋湖湿地景区提供2万吨景观用水,为片区提供2万吨中水,实现了片区生活污水对湘江及周边水系的零排放。

  上百亩看起来很诗意的“植物田”,其实是处理污水的“新武器”。这只是洋湖湿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缩影。

  洋湖湿地,地处湖南湘江新区,北靠岳麓山,东邻湘江。过去,它相对闭塞,由于地势低洼,水系整体性和流动性差,水患重重,当地居民饱尝洪水侵害。“十年九涝”成为了最真实的写照。此外,长期的人类活动使动植物多样性大幅度降低,野生植被种类减少,自然植被荡然无存,生态环境脆弱。

  2007年,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承担着为全国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经验的重任。洋湖生态新城则列为长沙大河西“两型”社会建设起步核心区,在此背景下,洋湖湿地自规划之初,就定位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湿地净化水质功能,推进城市、湿地生态与人居和谐发展的示范新城区。

  2010年年初,《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规划,洋湖湿地生态系统规划面积为4.85平方公里,其中0.85平方公里为河流湿地,集中建设的湿地公园占地4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每年可固定吸收二氧化碳6500吨,负氧离子含量比中心市区高六倍以上,成为真正的城市“绿肺”和“绿肾”。

  生态文明,是一种约束,更是对创新的倒逼。在洋湖,“两型技术”俯首可拾,处处闪动着科技的光芒:一座座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生态浮岛遍布园内,这不是单纯的景观设计,每个建筑都是一个“处理器”,负责收集周边的雨水,然后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进行沉降稀释,移除雨水中的SS(悬浮物)、COD(化学需氧量)、N(氮)、P(磷)等污染物,达到径流调节和改善水质的双重效果,使得湿地的调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洋湖湿地景区的生态停车场选用透气、透水性好的植草格铺设,既能让雨水自然渗透,又可调节地面温度,回收的雨水还能满足其他用水需求。

  园内采用LED节能灯照明,利用太阳能和再生能源,可以节约90%的用电能耗。可以说,洋湖湿地建设贯彻体现了“两型”理念,广泛使用节水、节材、节能、节地的节约措施,打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密互动的生态环境。这里植被覆盖率达90% 以上,有湿地植物 1500 多种,湿地动物300多种,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驻点。

  目前,洋湖湿地以生态为基底,通过重新构建湿地生态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广泛采用“两型”技术及材料,实施绿色“两型”管理,形成了一个集湿地群落观赏、生态科普、两型理念宣传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现在的洋湖今非昔比”“我最喜欢每天晚上过来跑跑步”“这里是小朋友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好地方”……越来越多市民来到洋湖湿地边安家,越来越多游客选择洋湖湿地观光,越来越多学校将洋湖湿地作为科普基地……曾经的水患之地,如今的城市中央公园,洋湖湿地已经成了水生态修复的模板。7000亩洋湖湿地描绘着岳麓山以南的新版图,今年被评为全国水利风景区。

  多措并举 为长沙护住“一城清水”

  无论是从污浊的“龙须沟”到清澈的“生态河”,还圭塘河一泓清水,还是洋湖湿地从曾经的水患之地到如今的城市绿芯,水生态修复的样板,都可以视作长沙近年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一道缩影。

  长沙正在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以多种举措来为长沙护住“一城清水”。重拳整治河道环境。强力推进砂场综合整治,依法取缔湘江库区砂场140家,清退采砂船100余艘,新建6 家大型砂石基地,采取国内首创的封闭式工厂化生产,全面规范砂石生产、经营秩序。全面实施碧水行动。实施“一江六河”(湘江、浏阳河、圭塘河、捞刀河、靳江河、龙王港)截污改造,完成排污口截污110个,城区内实现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是长沙推进水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近些年,长沙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增加到76家;新改扩暮云、雨花等城市污水处理厂11家,污水处理能力比5年前的77万吨提高到178万吨,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8%。长沙还在努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厂水质标准,要在今年年底前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同时,加强面源污染治理,主城区和水域周边全面实行畜禽禁养,1165个村都建立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基本实现“污染源属地管理、就地治理,污水不外流、不下河”。主要河流(段)基本消除五类、劣五类水体,整体达到四类以上标准,湘江干流达到三类水标准。

  开展高污企业专项整治。水污染治理实现治标,还需要控污实现治本。“城市本身就是大的污染源,每天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李增加说,为了遏制工业污水对水体的破坏先后否决污染项目460个,涉及投资逾100亿元,退出各类污染隐患企业398家,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耗水项目进入。长沙市经信委出台《长沙市工业清洁生产规划(2014-2020)》,从源头削减污染,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实现生态发展、绿色转型。不断加强河道治理和漂浮垃圾打捞力度,目前水质得到大幅改善。泡沫、空瓶、树枝是江面漂浮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今沿湘江而行,垃圾基本难见踪影。这一切都得益于湘江水域保洁打捞队不懈的努力。

  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坚持治理与保护相结合,多措施并举、综合治理的成效显著。2017年上半年,长沙市地级和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猴子石、橘子洲、株树桥水库等8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长沙市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良。湘江长沙段水质优,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护住一泓清水不可能一蹴而就,水的治理和生态恢复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理念已明确,行动已展开,水质量正在逐步提升,水环境也在改善,相信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这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上,长沙必将能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严欢 实习生 朱婷劼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2017/12/14/72724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