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常德报道
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湖南省津市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关爱民生、关注民意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统筹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两年时间实现了城乡联网、乡镇联通、末端联户的一体化供水新格局,兑现了城乡百姓饮用水同网、同质、同价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津市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高位推动。成立了“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指挥部”,实行市级领导包乡镇联村居、乡镇领导包村居联农户的工作体系,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领导靠前指挥的组织体系。同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多次会商,最终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津市市2014—2015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和《津市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认可。
创新管理实行建管、制供分离
为了集中部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津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打破了原来的管理模式,推行建管分离改革。一方面明确市水务局担任项目法人,具体负责工程建设任务,承担工程安全和质量责任;另一方面明确市自来水公司在工程验收合格后,负责接管供水一体化资产的运营、管理和维护。
此外,津市原有的6个乡镇水厂存在着制水不规范、消毒不到位、水质不达标、水价不一致的现象。为统一供水标准,提高供水水质,津市采取了制供分离的措施。指定市自来水公司所属白龙潭和毛里湖镇谢家堰两大优质水厂为专门的制水单位,由市财政每年给制水公司补贴300多万元。同时,明确市供水经营公司和各乡镇水厂为供水指定单位,供水经营公司负责原自来水公司供水区域内的供水任务,各乡镇水厂则负责所在乡镇辖区的供水任务。
强化建设 确保质量监管网格化
在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其主体工程严格实行招投标,中标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建设,确保主体工程的质量达标。在建设中的所有管网开挖要按行政区划进行包干负责制,每个乡镇完成本辖区内的管网开挖回填工作,政府可予以奖补。同时,为更好的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及建后末端管网的保护意识,津市还推行入户管网由受益户投工投劳完成。
为确保工程质量,津市严把监管关,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把质量关口,执行项目建设“五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及管理;所有设备材料统一由市质检局现场抽样封存,并委托省质检院进行第三方材料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严格工程监理。从有资质的监理公司中选取有实力的监理公司对整个工程建设进行全程监理。当然,来自社会的监督也必不可少。从工程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除了接受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外,还要求纪检监察及党员群众代表参与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杜绝腐败工程。
健全机制 注重饮用水源保护
为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有序稳定运行,发挥更大效用,津市在健全机制方面也下了“硬”功夫。一方面健全了相应的运营管理机制,将供水经营推向市场化;另一方面还建立了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基金专户,从供水经营收入中按1%比例提取维护基金,以确保维护经费来源。
为确保供水水质,津市建立了水厂自检、检测中心抽检、疾控中心监测的三级检测平台,并将检测结果定期公示,确保水质标准客观公正。同时,健全了水源保护机制,加强对饮用水源区的保护。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树立了标示、标牌,建设了围栏。在水源外围,对其周遭环境进行了整治。包括关停了20多家“五小”企业和高污染企业,依法取缔澧水城区段10个采砂码头,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农村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等。目前,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13家养殖企业已全部关停搬迁;保护区外的5家规模养殖企业和30多个养殖场推行了循环利用的粪污治理模式,确保整个水环境优良。
下一步,澧县将着手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PPP模式改造,引进社会资本合作运营,提升供水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加速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为早日实现新型城镇化开辟出津市特色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编辑:刘郁蕾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