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通讯员 戴圣友 娄底报道
农田水利工程权责不清、管理混乱、效益低下,已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以全国100个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为契机,通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破解了这一难题,改革试点初建成效。
明晰工程产权 落实管护主体
双峰将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号工程”,高位推动,强力推进。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党政领导共同抓,水改工作班子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县委书记任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顾问,县长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府将水利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开,规范运作,全面实施的办法对全县纳入改革范围的57977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部进行了登记造册,分类定性,确权颁证,县人民政府委托县水利局共发放产权证书23250本,发证率100%。同时明确工程产权所有者或经营者是工程的管护主体,乡镇、村均制订了管护公约,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均明确了专人负责,并签订了管护合同,全县共签订管护合同39816份,签订率为100%,颁发管理权证书2.85万本,实现了产权证发证率、管理权证发证率、管护合同签订率均为100%,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健全管护网络 创新管护机制
为破解农田水利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难题,双峰县先行先试探索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好办法:健全管护网络,每个乡镇成立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村级成立农民用水户小组,全县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7个,村级用水小组893个,县水利局负责业务培训、指导;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村水利员,负责本村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河道采砂及保洁工作,工资报酬由县财政负责。创新管护机制,针对不同类型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全县由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集中管理的工程达1535处,实行专门管理单位管理的工程180处,实行承包、租赁、拍卖等管理模式的工程3万多处,实行股份合作模式的260处。双峰甘棠镇、走马街镇积极探索,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协会+公司”模式,委托乡镇用水户协会组建乡镇级水利工程管护专业队伍,承担全镇小型水库的维修、养护、清淤扫障工作。积极培育新型管护主体,双峰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将全县组建的4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水利工程管护的新型主体,由村委会与合作社签订托管合同,将相关农田水利设施交由合作社托管,节约了管护资金,提高了管护效益,做法得到省水利厅肯定。
落实管护经费 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为使改革落到实处,双峰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通过一事一议机制,由受益村民按耕地面积统筹管护经费,2014年,全县村民自筹560多万元;2015年自筹达600多万元,两年自筹资金达1160万元。县政府则拿出真金白银实行以奖代补,对山塘、沟渠、河道清淤整治、小型泵站技改、水毁工程修复等严格按《双峰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办法》执行,县财政2014年、2015年两年以奖代补资金达2315万元,确保了全县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双峰县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实现了建、管、用相统一,改革效益得到极大释放。一大批老化失修的水利工程重新焕发生机,农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现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来源:红网
作者:戴圣友
编辑:陈珏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