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立足“山水洲城”:四大理念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道营 编辑:陈珏 2016-09-28 08:39:53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长沙9月27日电(张道营)九月的三湘大地,秋风送爽,草木丰茂。“秋水长天 水美中国”采访团于19日至21日到访长沙,近距离感受长沙以“山水洲城”为原点,努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不少百姓表示,长沙是个亲水的地方,水滋养了城市,城市保护着水。

  长沙市市长胡衡华说:“水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的名片。长沙具有‘山水洲城’的独特风貌,特别是湘江、浏阳河,孕育了长沙人民,这是我们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原点。”

  长沙正紧紧立足于这一原点,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大步向前,不断提升着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数。

图为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 新华网 张道营 摄

  加强蓄水工程建设,将水留下来

  湘江自南向北穿过长沙市区,从市中心驱车约半个小时就到了位于望城区蔡家洲的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

  长沙市水务局局长李增加向记者介绍道:“长沙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持续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沟渠清淤扩容、大型河坝水闸和城区湿地湖泊建设等增蓄工程的推进力度,努力将天上的雨水、江河的过境水‘留下来’。”

  曾经的断流之痛让长沙市水务局副局长喻小丽记忆犹新,“湘江长沙段有时枯水位长达7个月,当水位低于25米时,自来水厂都无法取水。”

  望着宽阔的湘江水面,“这么大的江就断流了?”记者不解地问。

  “确实断流了!不过现在不怕了。” 波光粼粼的湘江水在喻小丽的注目下汩汩流过。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坝顶高程39.7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9.7米,库容6.75亿立方米,解决了枯水季节长株潭三市供水短缺的问题。

  2012年10月,枢纽工程试验蓄水之后,库区水位常年保持在26米以上,有效提高了工程库区的干支流水位。

  该枢纽的鱼道工程设计也别具匠心。为给鱼类洄游创造条件,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的鱼道工程已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完成。

  记者看到,精心设计的“之”字形水泥挡板将巨大的水流变得和缓,专门开辟的路线让洄游鱼类不至于失去家园。

  长沙还在积极推进造绿行动,完成河湖岸滩地绿化769公顷;实施“拆墙透绿”“拆违复绿”,拆除机关事业单位实体墙55处,拆违绿化1100余公顷。对湘江一级支流浏阳河、捞刀河等主要河流源头实行封山育林,禁伐面积300万亩,有效提升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此外,在城市中心位置,长沙新建了人工湖8个,总水域面积3万多亩,蓄水总量7000多万立方米。

图为长沙芙蓉区段的浏阳河 新华网 张道营 摄

  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让水流起来

  “在今年长江流域遭遇建国以来第三大强降雨过程中,长沙不仅没有出现‘看海’现象,也没有明显长时间渍水问题。”李增加高兴地告诉记者。

  百姓汛期不“看海”,平时却可以多看河、多亲水。

  在浏阳河堤岸步行道上散步的张海祥已年过七旬,一直在河边生活,他记忆中的浏阳河并不是现在水清岸宽的样子。“以前的堤岸只有两米宽,河两岸还有大量养猪的农户,污水直接排进河里,河面上尽是垃圾,可臭了!”

  老人对浏阳河现如今的高颜值竖起了大拇指,转身一指岸边崭新的住宅小区,“我就住里边,每天都来河边散步。”

  长沙芙蓉区委书记于新凡将浏阳河的改造建设经验概括为四个层面的结合:防汛堤坝与路网建设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民生效益相结合;浏阳河水体治理与区域总体环境治理相结合;浏阳河品牌与周边诸多文化品牌运作相结合。

  长沙在农村水利建设上也引入了新举措。全面推行 “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将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

  据悉,长沙已经完成了灌区改造18座、主干渠疏浚4000公里,有效处置病险渡槽47公里,全市农村蓄、引、提、灌水系基本打通,确保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在打通河湖连通水系、疏通中小型河系方面,长沙也着力颇多。先后启动了桐溪水系、龙王港与雷锋湖梅溪湖连通、圭塘河再生水厂尾水回补河道、松雅湖水系、望城大众垸水系等10余条水系连通工程建设。进行了浏阳河、捞刀河、沩水、龙王港、靳江河、圭塘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使城市内河成为“安全的河、有水的河、干净的河”。

 

图为长沙洋湖湿地景区 新华网 张道营 摄

  强化截污净化措施,使水净起来

  长沙以湘江库区水质安全为核心,实施“源头保护、中游控污、下游治理”的水质保护行动,努力使水洁净起来。

  近年来,长沙否决污染项目425个;退出重点涉水污染企业92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66家、小造纸厂126家;依法取缔湘江库区砂场140家,清退采砂船100余艘;彻底根治河道种菜,完成生态披绿7000余亩。

  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污水处理提供了“新武器”。

  记者在洋湖湿地再生水厂了解到,该厂就采用了人工湿地这一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

  站在经处理过的再生水排水口,湖南先导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的左锋解释道:“人工湿地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由碎石等介质、水生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复合体,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无害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还有建设费用低,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的特点。”

  据悉,再生水厂每天可以为洋湖湿地景区提供2万吨景观用水,为片区提供2万吨中水,实现了片区生活污水对湘江及周边水系的零排放。

  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是长沙推进水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增加到76家;新改扩暮云、雨花等城市污水处理厂11家,污水处理能力由五年前的77万吨提高到178万吨,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9%。

  长沙还在努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厂水质标准,要在2017年底前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图为长沙梅溪湖音乐喷泉 新华网 张道营 摄

  完善管理机制,把水管起来

  “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不断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这是长沙管水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和管理创新、精心打造水景观水文化,长沙为管水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

  长沙在水景观水文化的打造上令人印象深刻。

  在体验了璀璨的湘江夜景后,北京清华同衡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阐释了设计理念,“通过完善基础照明模式、主题照明模式和二者动静有机结合的夜景灯光表现形式,充分展示‘画意西岸、繁华东岸’和‘有景深的灯光秀’,用灯光展示长沙‘山水洲城’独特的城市魅力。”

  橘子洲被誉为“中国第一洲”,已经成为一个免费的全民大公园。照明规划上将其定位为“人文、生态、休闲”,在表达橘子洲人文历史的同时,兼顾了市民的休闲需求。

  梅溪湖音乐喷泉的建设也颇具亮点。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高达几十米的喷泉不断变幻着瑰丽的造型,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小朋友显得尤其高兴。

  一位叫李静的年轻姑娘说:“我们全家都喜欢到这儿坐坐,看看喷泉,心情都变好了。”

  记者了解到,东湖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贯通了东湖与湘江及整个斑马湖片区水体,使之形成活水,还尊重场地原始地形格局,最大限度就地保留原生树木,科学整治生态驳岸,营造出“宜人亲水”的绿色空间。

  经过三天的采访与观察,记者发现长沙通过“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使水净起来、把水管起来”的理念,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道营

编辑:陈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