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门县:探索“四+”新模式 助推水利改革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李恢峰 曹艳敏 编辑:陈珏 2016-07-25 19:18:00
时刻新闻
—分享—

  时刻新闻记者 刘娜 通讯员 李恢峰 曹艳敏 长沙报道

  石门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是一个山区贫困县。由于洪涝灾害频发,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石门县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三天有雨满地流、三天无雨水似油”,曾是石门的真实写照。如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石门县大力探索水利发展“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社会” 破解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水利要发展,投入是关键。为解决水利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石门县坚持创新思路,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一方面,石门县建立了县财政水利投入增幅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步机制,严格执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确保每年县级财政水利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上。同时,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每年整合农开、财政、农业、国土、移民等部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2.5亿元以上,形成投入强大合力。

  另一方面,石门县通过“以奖代投”“一事一议”“项目奖补”等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水利建设,引导农民群众自发兴修水利。在2015年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乡村两级和社会各界共筹集资金2.32亿元。此外,石门县还通过建立农业投、城建投等融资平台,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水利建设,计划在“十三五”期间融资15亿元,全面完成城市防洪圈的建设,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主动脉+毛细血管” 完善农田水利体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雨天,雨水排不出;天旱时,农作物没水“喝”。这样的日子可愁坏了当地农民。为改变这一历史现状,石门县下了大力气,在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前提下,着力构建和完善“蓄能提、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水利体系。

  水旱灾害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石门县将此类水利项目优先实施,完成了农田水利“骨干网络”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了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项目建设,实现了重点山洪防治区雨水情采集和预警发布全覆盖,全县162座中小型水库全部完成了除险加固建设,完成了10公里澧水一线堤防加固,实施了3条重点中小河流的治理,骨干水利工程防灾抗灾能力全面增强,有效解决了“留住水和水安全”问题。在迎战近年来的水旱灾害过程中,实现了未垮一库、未死一人的目标。

  “主动脉”疏通了,田间的“毛细血管”也关系着农民的增产增收。为此,石门县大力实施“堰塘清淤扩容、渠道清淤疏浚、泵站整修改造”三大水利工程。按照“乡乡有重点、村村有工程、户户有任务”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全县2.6万口山塘、4000公里渠道、145处泵站全面进行了整修,有效疏通了田间“毛细血管”,水利工程蓄水、引水、提水、排涝效果明显。

  “饮上水+饮好水” 落实民生工程大事

  农村饮水安全一直是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如何让农民喝上水,喝好水是石门县这些年一直思索的问题。“昔日饮水在山头,今日饮水在灶头”,是当地群众形象地总结。2014年以来,石门县把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抓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两年时间全面达到了预期目标,资金投入规模和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的人数是前10年的总和,山区群众喝水难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

  是的,农民有水喝了,但喝进去的水能不能让人放心呢?为了解决农民的这一困惑,石门县坚持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两同时”制度,做到了“建设一处工程,保护一处水源”,在全县全面实施水库禁止投肥养殖,对水源保护区的养殖场进行了搬迁。

  此外,还新建了农村饮水安全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和21个“千吨万人”水厂自检室,购置了水质流动检测车,提升了水质净化技术处理能力,广大农民群众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源头保护+后续责任” 保障工程长效运行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工程质量和长效运行是决定水利工程生命力的两个关键。为保证水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石门县一手抓建设质量控制,一手抓后续管理维护。

  首先,通过竞争淘汰机制实现源头保障。在选择施工队伍和监理人员前,对其工作业绩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调查摸底,技术水平不满足要求的施工队伍和监理单位,禁止从事石门县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提高了准入门槛。

  在施工过程中,全程采用优胜劣汰。严格实行“每日调度制、每周督办制、每旬讲评制、每月研究制、每季小结制”,对工程建设现场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施工班组的考核管理,采取平时考核与竣工验收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将综合排名靠后的队伍列入“黑名单”,取消其施工资格。

  在监督方面,严格落实水利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重大水利项目县级领导联点责任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由县水利局、监理公司、项目部、乡村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的“五位一体”质量监督网络,确保监督有主体,落实有标准,质量能达到。

  石门县还通过落实后续责任,确保水利工程的长效运行。一方面,按照“产权明晰、主体明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水利工程管护责任主体。完善乡镇水管站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队伍保障,强化对辖区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村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本村小型农田水利和民生水利管护。重点水利工程明确专业机构和队伍管护。另一方面,按照“工程优良、调度科学、运行正常、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水利工程管理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出台了《石门县小型水库防守巡查制度》《石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等各类水利工程后续管理制度与办法,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长效运行机制。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李恢峰 曹艳敏

编辑:陈珏

本文为水利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2016/07/25/73035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