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韵星城 “留水”入华章

来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编辑:严欢 实习生 朱婷劼 2017-12-14 16:00:48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天地无垠的旷野之上——源远流长之水,厚德载物之水,奔腾激荡之水,是物阜民丰之本,是文脉悠长之源。长沙依水而建、临水而兴,境内水系发达、水源丰富、水资源管理基础良好、水文化底蕴绵远深厚,素以“山水洲城、伟人故里”而享誉天下。

  近年来,在经历大江断流、城市“看海”的发展阵痛后,长沙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围绕“将水留下来,让水流起来,使水净起来,把水管起来”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工程留水、生态保水、铁腕治水、制度护水和机制管水,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南方丘陵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将水留下来,海绵城市更安全。今天的城市,人才要留,水资源更要留。放眼国内,陕西水润秦川八百里、河南8个试点城市“一下雨七成水留下来”……此前,住建部公布了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上海市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那考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等60个项目获得范例奖。实践证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涝成灾的“洪水猛兽”亦会被驯服得温润迷人。

  把水留下来,蓄水城市更宜居。中国是全世界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有数据称,及至2030年,中国水资源将面临1990亿立方米的缺口。2013年8月,长沙遭遇特大旱灾,连续55天无有效降雨,除湘江、浏阳河外,其他中小河流基本断流。19.8万人出现饮水困难,172.7万亩农作物受旱。

  多雨江南,却遭遇断流之痛,叫人记忆深刻,不敢淡忘。无论是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抑或是矢志于打造生态宜居的人居城市,长沙的发展,长沙人的福祉,都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来支撑、来滋润。

  水韵星城,“留水”入华章。天上的雨水留下来,过境的江水储起来,这一切,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稳固发展。

  为了“留水”,长沙应时而动:一是在重点水源地建设上做文章。比如投入9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中心水源地;投入37.37亿元,完成了株树桥水库向长沙城区供水工程建设等。二是在水库山塘扩容增蓄上花功夫。全市588座病险水库、20处大中型水闸完成除险加固,25万余亩骨干山塘完成清淤扩容,蓄、引、提水量由4年前的21亿立方米提高到30亿立方米。三是在造绿保水工程上费心思。全市林地面积达到6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4.80%,湿地总面积4.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62.8%。“退地还湖、退河还水”,林绿化、拆墙透绿,封山育林、涵养水土。有了蓝线,有了执行力和保护力,留下来的水资源才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座城,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就像十九大报告里所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长沙把水留下、将水留住,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长沙留下的是水,更留下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水滴石穿的韧劲,奔腾不息的力量。这对于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点、泛珠三角区域的新兴增长极,裨益良多,意义深远。

  文/邓海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