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陈诗芹 通讯员 邓华 长沙报道
日前,“常德是个好地方”——全国网络媒体“湖南e周”主题宣传活动在常德市成功举办。
古城常德,沅澧两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域,一路奔流入洞庭,千百年来滋养着这方土地。一座城市与水的情缘,从其诞生之日便相伴相随。
如今,常德市贯彻“五位一体”的水生态文明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保水、治水、活水,在广袤富饶的沅澧大地上,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篇章。
高位推动,答好保水必答题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控制要素,河湖健康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沅水桃花源段。
常德,是一座因水而生、滨水而兴的城市,人们依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它北枕长江,东抱洞庭,全市共有河流639条,湖泊98个,水库1424个,水域面积达2232.85平方千米,水网水系纵横交错,湖、塘、池星罗棋布。境内水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方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
发展的底色是绿色,河湖是我们生存的依托,守护绿水青山是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将其作为打造生态常德、绿色常德、文明常德的重要抓手,推进全市河湖长制深层次、高质量开展。
按照“一河(湖)一长、一长一河(湖)”要求,常德市全面建立了市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长,将河湖长制工作摆在全市重要位置。全市共设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2954名,实现所有河流管护责任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去年,常德市四级河湖长巡河发现问题663件,均已经要求落实处理。全市共收到上级交办各类问题18个,均按规定时间和要求进行整改、销号。
通过全面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常德市去年排查清理和整改“四乱”问题58处;建立河湖保洁坝前垃圾整治长效机制,共清理河湖垃圾1.3万多吨,水浮萍120万平方米。
河湖长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久久为功。常德市通过科学部署,精准施策,实现各项任务稳步推进。2017年以来,常德市坚决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经过7年的努力,全市河湖面貌全面改善。常德先后3次被评为全省河湖长制工作先进市,受到省委、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国务院河湖长制督查激励1次。
制度创新,治水也需新智慧
守护好一江碧水,不仅要有决心和责任心,也需要有智慧的方式。
为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营造全民参与、共管共治的浓厚氛围,常德结合实际深入探索,提出招募100名热心公益事业、富有志愿服务精神的“民间河长”,设置1000个乡镇河湖管护公益岗位,配置1万名村级河道保洁员的基层河湖管护队伍“百千万”工作目标,为全市河湖长制工作编织一张更加紧密、更加有效的工作网络。
招募100名市管河湖“民间河长”,在接受专业培训后,领取聘书正式上岗。他们大多为退休村干部、村里老党员以及镇、村保洁员,如今在“民间河长”的岗位上,争做绿色理念的传播者、自然环境的捍卫者、生态建设的实践者。
在武陵区,曾经一条条狭长的黑臭水沟,如今已是岸绿花香,水清河畅。该区创新管护举措,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采购的形式,选择专业化保洁公司,对辖区沅江、渐河、新河等9条河流开展常态化保洁;落实79个河湖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实行专职专责日常管护。在河湖巡查方面,武陵区朝科技化、智能化方向下功夫,构建“河道、堤防电子围栏”监管平台,依托执法快艇、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科技装备,形成“水陆空”联合执法体系,实现无盲区、全覆盖河湖监管。
武陵区以政府采购的形式,选择专业化保洁公司,开展常态化河道保洁工作。
鼎城区在巩固区、乡河长办阵地和能力建设的同时,推出河湖管护“三长一督查制”联动机制。经过几年集中治理,全区河湖面貌日渐好转,河流一天比一天清澈,河湖环境明显提升,以杨家港河、堆子岗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样板河湖呈现出来,昔日的臭水河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桃源县,各乡镇(街道)成立“爱卫协会”,并出台了乡规民约,负责农村房前屋后道路、河湖水面、岸线垃圾清理、日常保洁和维护工作,民间河长自主组织成立了民间河长行动中心,并建立了河湖管护相关制度,日常管护重点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此外,全市一些乡镇还利用地方歌舞剧团,自编自排自演舞蹈、相声、快板等河湖长制专题文艺节目开展宣传演出活动,掀起“全民护河”的新风尚。
沁润民心,绿水青山胜金山
近年来,常德市不断探索实践,强力推动,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和水文化,做活水文章,做强水经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绿色发展、打造绿色生活。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样板河湖”171处,每处都成为各地的生态亮点、绿色地标、休闲热点。
常德市穿紫河。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17.3公里长的穿紫河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周边居民区、养殖场及工厂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直排,让穿紫河水体污染,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常德市下大力气打通内河水系,连通新河、白马湖、穿紫河、柳叶湖、沾天湖,让城市互不相连的水系贯通,并开辟往返游道45公里。
华灯初上,穿紫河沿岸流光溢彩,游船在河面上划出美丽的弧线,居民在河边散步、遛狗,好不惬意。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成为城市“金腰带”。
城区的河湖灵动了起来,农村水系也与河湖连通起来。津市市以毛里湖流域为主线,联动全流域、融合多业态,对域内8个重点湖泊 67 条河流和41口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农村湖塘,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扫障、清淤疏浚、坡岸整治等八大综合治理措施。2021年,津市市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被评为全国优秀。
津市市毛里湖镇双河口河道。
位于常德西洞庭管理区的沙河,全长5.1公里,原来水体黑臭,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该区坚持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启动沙河水系综合治理,并依托主干水系,贯通沿河慢行通道,提升河道生态景观、休闲文化功能,将其打造成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流。“每天晚饭后,我们就会来河边散散步、跳跳舞、看看风景,幸福感满满的!”当地居民胡娟自豪地说。经过一番“痛彻骨”,沙河迎来梅花“扑鼻香”,2023年获评省级幸福河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开船咯……”随着艄公的声声吆喝,清流潺潺的秦溪变得热闹起来。只见游客们乘着轻舟,溯溪而上,可谓人在秦溪游,画在两岸走。这是常德桃花源景区以4.6公里长的秦溪为剧场,打造的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据悉,仅这一项演出就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岗位400多个,成为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将生态保护融入文化旅游,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文化旅游为灵魂的“两山”转化有效路径,真正把最美风景变成了群众的幸福光景,把最美颜值变成了乡村的富民产值。今年10月12日,常德桃花源被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沅澧大地上,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芹 邓华
编辑:刘秋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855/63/1450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