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25日电 春日的湘阴县湘滨镇,浩荡湘水、漫江碧透,茵茵花木、倒影成趣,水光春色尽收眼底。看着眼前的景象,该镇党委书记焦志勇满脸笑容。
交谈一番后,记者发现,这份笑容是一次次眉头紧锁换来的。
蓝天白云下,湘滨镇油菜花开正好,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梁焕鑫 摄
湘滨镇地处南洞庭湖滨,东南面为资水东支和湘水西支,北临洞庭湖,西邻南湖垸,三面环水。河湖岸线全长 39.88 公里,保水护河任务十分艰巨。
2021年,焦志勇担任资江湘滨镇段乡级河长、乡级总河长。几年来,全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扛牢河湖长责任,管好、用好、护好河湖,一汪清水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绘就水清岸绿景美新画卷。
近日,焦志勇获评2023年度湖南省“优秀河长湖长”。
讲好一场夜话
3月21日晚,湘滨镇福乔村的网格屋场会又开始了。农家小院里,镇村干部和党员群众搬来椅子,围坐在一起。
“平时大家都忙,今天我们聚在这里,讲讲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焦志勇的开场白简单明了。
湘滨是一个典型的湖区农业大镇,以前不少村民靠水吃水,从事洲滩放牧、垂钓捕鱼等。因缺少环保意识,河湖水面漂浮着不少垃圾,水环境亟需改善。
“要治理好一汪清水,首先是要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焦志勇说,刚开始定期组织群众参加环保宣讲会,但形式单一,内容呆板,效果不佳。
“还是得要让他们听得懂,想得通。”该镇创新建立“碧水总支部”,在治水管水末端的村(社区)层面成立巡河护河“支部”小组,在河流、湖泊、水库、小微水体等设立党员先锋岗。此外,全镇机关干部利用晚上时间进组入户,将宣讲搬进群众家里,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打通基层治水管水神经末梢。
“水好才能环境好。”村民谭新煌的话引起大家共鸣。在湘滨镇,群众对待保护河湖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
守好一湾碧水
群众态度转变的背后,与焦志勇始终将群众利益摆在首位的治理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焦志勇在一次巡河中,刚一开始,就碰了钉子。“我们在河边放了几十年的牛羊,现在突然不准放牧,能做什么?”村民的话很直接,也让焦志勇一时犯了难。
通过入户了解,走访调研,焦志勇明白,只有疏堵结合,走产业转型之路,让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可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洲滩放牧的问题。
今年60岁的谭建辉,就是转型的群众之一。在政府的帮助下,流转20亩土地,从事稻虾种养。年收入达到二十多万。不少像谭建辉一样转型的百姓,分散在水产养殖的不同岗位上,日子比以前更富足。
村民谭建辉正在虾田里忙碌,为今年的好收成打下基础。梁焕鑫 摄
“治理好一湾碧水,除了做好转型,也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里。”焦志勇担任河长以来,该镇率先实行两级河湖长、田长和林长“三长合一”,将河湖长制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开展河道执法检查工作,对违规垂钓、放牧行为进行执法打击,全面提升河湖水环境整治水平。
随着水质的提升和改善,近日,临资口水域游来不少江豚。供图
春日暖阳下,湘滨镇的油菜花遍地金黄,暖风和煦,临资口水域的江豚时而跃出水面翻滚转圈,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
做好一方产业
水变清了,环境美了,当地农户生态养殖产业规模发展得更有底气。
3月21日上午,黄土湖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负责人刘再明站在水塘边忙着收网。“合作社流转1000多亩土地从事鱼类养殖,但以前养鱼的水,不循环,不流通,鱼肉质量一般。”
水质量提升后,合作社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供图
刘再明说,自2021年启动河湖治理以来,资江、湘江湘滨段的水质量明显提升。“水外循环后,鱼的生长周期更快了。不仅如此,书记要我做生态养殖,现在每斤鱼都能多卖好几元。”
在湘滨镇,做活“水文章”的不止刘再明一人,复兴围村发挥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室内高密度循环养殖。
该村党总支书记王海介绍,村里牵头成立合作社,做起鲈鱼养殖,目前共有16个帆布池,每座池能产3000斤鲈鱼、鳜鱼等名特优水产,两年产三批,市场价行情好时鳜鱼能达到40多元/斤,不仅鼓了村民腰包,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复兴围村发展鲈鱼、鳜鱼室内养殖,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梁焕鑫 摄
碧波荡漾,秀美湘滨。焦志勇说,被评为2023年湖南省“优秀河长湖长”荣誉更是责任,接下来要继续践行“两山”理念,做好生态文章,依托水域优势,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惠及更多村民。
来源:中国网
作者:梁焕鑫 张千帆 文明
编辑:朱婷劼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646847/60/1367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