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洞庭湖治理之“难”,难在哪?
2024-08-20 16:36:40 字号:

洞庭湖治理之“难”,难在哪?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洞庭湖治理有多难?主要体现哪些方面?今天,我们来一文读懂。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原指防洪治理之难。洞庭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功能定位和水文条件,防洪蓄洪任务重、基础弱,治理难度大。如今,洞庭湖治理和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江湖统筹、上下游共治、水陆协同和跨领域跨省域合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洞庭湖水系复杂。洞庭湖南汇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通过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于1958年建闸封堵)“四口”北纳长江,东接汨罗江和新墙河水,洪水经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除湖泊外,洞庭湖区有尾闾河道、洪道1127千米。密集水网在洞庭湖交汇,水沙交换、河道发育衰退,给洞庭湖治理带来了困难与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有40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1.5年发生一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洪涝灾害一直是湖区人民群众的心腹大患。

洞庭湖水工程复杂。为抵御洪涝灾害、合理利用水资源,洞庭湖区建成了大量水利设施。湖南省洞庭湖区现有大小堤垸226个,一线堤防总长3471千米。其中,11个重点垸堤防长1221千米,24个蓄洪垸堤防长1161千米,其他191个一般垸堤防长1089千米。已划定国家级蓄滞洪区24个,总面积3100平方千米、调蓄容积163.8亿立方米,其中重要蓄滞洪区9处、一般蓄滞洪区4处、蓄滞洪保留区11处。建有灌排泵站12009座15525台133.21万千瓦;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内湖155处,总面积735平方千米;撇洪河304条,总长1299千米,其中大中型撇洪河40条,总长521.5千米,撇洪面积6730平方千米;垸内灌排沟渠总长16万千米。已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169处,62%的水源为地下水。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加固、维护等工作任务巨大,防洪、排涝的关系平衡难度大,引流、排污的协调复杂。(延伸阅读:水事百晓 | 说说“重点垸”的重点什么是蓄滞洪区?

江湖关系复杂。洞庭湖吞吐长江,是长江中游唯一的大型通江湖泊,江湖关系复杂。特别是三峡水库及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建成运行以来,受水库调蓄年内径流改变、上游来沙减少及水库拦沙等因素驱动,江湖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荆江河段来沙量锐减。多年平均输沙量由4.92亿吨减少为0.342亿吨,减幅93%。二是荆江河道冲刷加剧。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年均冲刷量为0.67亿立方米,为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前的4.9倍,深泓纵向平均冲深2.13米,导致荆江河段枯水位显著降低。三是“三口”河道总体转为冲刷,总冲刷量为0.99亿立方米。四是“三口”分流分沙继续减少,河道断流时间增加。“三口”年均分流量由1956-1966年的1332亿立方米减少为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2003-2020年)的498亿立方米,分沙量由1956-1966年的1.96亿吨减少为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2003-2020年)的874万吨,除松滋西支外,其他河道断流天数年均为137~272天。五是三峡水库蓄水期洞庭湖出口水位大幅降低,出流加快。9-10月洞庭湖出口城陵矶水位平均下降1.87米,最大下降2.44米,导致洞庭湖水位下降过快,湖面面积减小,枯水期提前、时间延长。六是长江城陵矶至汉口河段转淤为冲。2001年10月至2016年11月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平滩河槽冲涮量为4.68亿立方米。七是洞庭湖淤积明显减缓,基本达到冲淤平衡,较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前(1951-2002年)的年均淤积量1.26亿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未来随着长江上游水库群的陆续建成,一方面洞庭湖枯水期提前、水位降低将进一步加剧并呈常态化;另一方面洞庭湖淤积减缓,湖泊调蓄能力得以维持,也为全面系统治理创造了条件。

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复杂。湖南省洞庭湖区有人口1000多万,耕地1000多万亩,是我国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石化、轻工、纺织等支柱产业。同时,洞庭湖还是全国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拥有极其复杂的江河湖泊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已建立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岳阳楼等15处风景名胜区,以及1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敏感区保护、蓄滞洪区分洪等多元化功能相互交织,经济发展与生态大保护、人水争地、防洪减灾工程占地与耕地保护等矛盾突出,对洞庭湖保护与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源:湖南水利公众号

作者:湖南水利

编辑:刘秋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