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希
“一周无水,人则虚;一年无水,则国损;百年无水,则如何?”四千多年前,大禹关于水的思考依然拷问今朝。作为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积雨成湖,都邑兴焉。湘潭市雨湖区地处湖南中部湘江之滨,是湘潭市发源地,因境内有千年名胜“雨湖”而得名。总面积451平方公里,下辖4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60余万人。域内河流13条,其中,跨界河流4条、小I型水库2座、小II型水库8座、撇洪渠31条。近年来,雨湖区始终将节水治水作为常抓不懈的重要工程,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积极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2020年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验收,2021年7月,获评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坚持三化,推进夯实机制保障
始终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节水保障。一是坚持高位化推动。区委主要领导多次调度节水有关工作,并专门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水利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等多个部门为成员的湘潭市雨湖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齐抓共管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机制。二是坚持系统化部署。注重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审视和谋划节水工作,将全面节约用水纳入《雨湖区水安全规划(2020—2035)》,出台《雨湖区节约型社会达标建设方案》,逐步完善节水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为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坚持精细化管理。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原则,逐年下达用水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水资源论证,严格把关取水、用水等环节,对不符合国家政策及相关水质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许可,并严格实行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1.20亿立方米,低于2.02亿立方米的目标上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59.3%。
主攻三大领域,强化过程监管
坚持全方位多领域抓节水,切实提高用水效率效益。一是主攻农业节水。始终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全面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强节水新技术成果运用,以灌区为重点推进灌溉泵站计量设施多元化,安装计量设施监控设备,并接入省水利厅监测系统,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安装率达50%,2020年雨湖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4。特别是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节水灌溉成效显著,并先后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二是主攻工业节水。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加强工业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工艺,实现2020年再生水利用量1220.38万吨,节约水费近百万元。审批开办电子取水许可证业务,全区已有35家取用水单位成功办理。深入开展单位产品用水量对标达标活动,围绕火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六大行业,择取部分企业进行重点检查,评选了中材、绅泰春等一批“节水标杆企业”。通过多措并举、多方联动,2020年雨湖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立方米/万元。三是主攻生活节水。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邀请专家就节水载体建设开展分批次培训,深入公共机构和居民小区一线进行技术指导,成功创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35家、节水型居民小区9个。加大城市老旧管网改造力度,累计改造管网105公里,保障供水管网安全运行。
聚焦三个重点,造浓节水氛围
坚持将宣传教育贯穿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全过程,积极营造全民节水、爱水、惜水的良好氛围。把握重点时段。围绕世界水日、世界清洁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重要节日及假日,组织巡回宣传和咨询答疑。在核心商圈、公园等人流密集处,通过宣传车、户外展、投放公共广告等方式开展节水主题宣传86次,实现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全覆盖。策划重点行动。策划“净滩行动”“爱河护河”等系列节水活动,通过提问抢答、发放奖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众积极参与。投资建设节约用水科普馆,充分展示并积极推广节水器具,采用声光电等手段向公众普及科学用水知识,推动节水观念深入人心。突出重点人群。围绕企业职工、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等重点群体,积极推进节水进车间、进机关、进校园。在企业开展节水知识讲座20余场,联合企业评选表彰一批节水标兵。强化党政机关节水引领作用,将节水要求量化具体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每年定期在中小学举办节水主题黑板报、征文、演讲、绘画、手抄报评选等比赛,涵养青少年的节水意识。经统计,群众节水意识调查占比率达99.7%。
不舍细流,方成江海。雨湖区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节水行动,统筹做好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等系列工作,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的新成效助推域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湘潭市雨湖区委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周艳希
编辑:刘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22/01/19/1078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