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长沙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共生,格外重要。
2017年,长沙市推行“河湖长制”,以“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为主线,全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实现从“有名”到“有实”“有力”“有效”的全面转变。
作为湘江一级支流,浏阳河全长224公里,曾以“九曲十八弯”闻名于世。然而,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河畔企业污水直排、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污水治理不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浏阳河三大干流重要支流水质不达标比例近40%,常年是Ⅴ类及劣Ⅴ类水质,保卫母亲河的行动迫在眉睫。
(图为长沙市浏阳河双江口。)
“浏阳河蜿蜒曲折,每段河流有着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施策,才能还百姓一条清澈的河水。”浏阳市水利局副局长何昌全介绍道,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分上中下三段治理浏阳河,上游突出水源涵养,中游突出污染防治,下游突出生态修复,在治理实践中形成“河长领治、大小统治、部门联治、上下齐治、三口同治、全民共治”的工作模式。
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浏阳河流域实现了河流水库、沟渠塘坝等水体河长制全覆盖。在浏阳市高坪镇的双江口,大、小溪河在此交汇为浏阳河。“过去大家都不理解我们的工作,现在都能自觉维护环境,连自办的砖厂都能主动撤除,为修建生态公园提供用地。”高坪镇副镇长何滔说道,“生态的恢复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郴州的雾漫小东江有名,我们这儿的雾漫双江口也能与之媲美”。
长沙城区内,一条曾经的“龙须沟”在治理下成了湖南省的“美丽河湖”。圭塘河是长沙市中心城区最长的城市内河,绵延28.3公里,但沿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直排入河,导致圭塘河水质持续恶化,大部分河道呈现劣Ⅴ类。
“依托河长制,综合德国汉诺威水协的意见,采取分段治理、分段建设的方式来重塑圭塘河。”雨花区国资集团副总经理陆文钦向我们介绍说,在“6+”的治河模式下,如今圭塘河已全面消除水体黑臭,全域水质基本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河道两岸形象、水质有所改善,虽然对标优秀河道仍有差距,但一切都回归和谐与美好,成为人们的“景观带”。
2021年6月,井塘段海绵示范公园建成,“这个项目集河道整治、地下及地下水处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景观、生态产业五大工程于一体。”德国汉诺威水协副总经理王润说,该海绵公园有6个地下调蓄池及9个生态滤池,总调蓄能力约4万立方米,可解决9平方公里雨污水的吸纳及自净。大手笔的海绵改造思路,重整河道线型、重建沿河地下管网、重塑河滩及湿地,在最大限度提升圭塘河的生态修复能力。
“过去这里污水横流、旱涝严重,农田几乎没有灌溉水。”宁乡市菁华镇陈家桥村副书记付素清说道,由于过去人们普遍没有环保意识,侍郎河污染后,3600多亩农田没有灌溉水,农民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图为湖南省宁乡市陈家桥村小微水体治理设施。)
在陈家桥村,满足农田的灌溉是河湖长制工作展开的落脚点,侍郎河进行综合整治,联通水道为农田提供灌溉,分段措施则为增强蓄水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陈家桥村通过“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的小微水体让这里的生活废水变灌溉水,大大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铺设专门的雨污分流管道,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先通过三级化粪池预处理,再利用管道集中接入人工湿地,经过细沙、石砾沉淀、过滤,微生物颗粒分解、转化,再由植物吸收净化,达到农用灌溉用水的标准。在小微水体模式的带动下,陈家桥村每亩地能增产100斤,为农民增收200元。同时,小微水体与侍郎河的贯通,还提升了防洪抗旱的能力。
2020年,在陈家桥村易家湾,在村民的集思广益下,打造出人工湿地2.0版,一处面积约为百来平方米的圆形水系景观,里面种植着美人蕉、兰草、狐尾藻等植物,鲤鱼也嬉戏其间,将污水处理与休闲游玩、园林绿化结合起来。陈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黄立平说道:“人工湿地2.0版既美化了环境,也提升了功效,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版本会应运而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禹爱华 通讯员 杜庭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禹爱华 杜庭语
编辑:刘娜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21/12/29/1069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