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8日,常德市从各县(市、区)招募100名市管河湖“民间河长”。
沅江两岸景色新。卜云 摄
落日余晖洒在柳叶湖上,美不胜收。
常德桃花源景区以秦溪为剧场,打造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
桃源夷望溪景色秀美、山水怡人,有着“小桂林”的美誉。
穿紫河从昔日“臭水沟”,变成城市“金腰带”。 卜云 摄
鲁融冰 陈祥勇 梁玲
晨曦微露,柳叶湖畔薄雾萦绕,宛如仙女戴着羞涩的面纱;轻涛抚岸、虫鸣鸟语,汇成一首悦耳的晨曲。早起的市民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晨练的身影跃动在雾色之中。
夜幕降临,穿紫河边灯火璀璨,“水上巴士”载着游人,在五彩斑斓的光影中穿越时空。一河碧水倒映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步伐,更是优美生态带给人民的幸福和欢乐。
一座城市与水的情缘,从其诞生之日便相伴相随。古城常德,沅澧两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域,一路奔流入洞庭,千百年来滋养着这方土地。如今,常德贯彻“五位一体”的水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河(湖)长制保水、治水、活水,在广袤富饶的沅澧大地上,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篇章。
高位推动,保水是一道必答题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控制要素,河湖健康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常德,是一座因水而生、滨水而兴的城市,人们依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它北枕长江,东抱洞庭,全市共有河流639条,湖泊98个,水库1424个,水域面积达2232.85平方千米,水网水系纵横交错,湖、塘、池星罗棋布。境内水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方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
发展的底色是绿色,河湖是我们生存的依托,守护绿水青山是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将其作为打造生态常德、绿色常德、文明常德的重要抓手,推进全市河长制深层次、高质量开展。
按照“一河一长、一长一河”要求,常德市全面建立了市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总河长,将河长制工作摆在全市重要位置。全市共设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2954名,实现所有河流河长全覆盖。同时,全面落实“一办两员”,共落实县级河长办工作人员47名、乡级河长办工作人员171名,落实河湖管护(保洁)员6980名。
去年,各级河湖长巡河达12.9万次,发现问题663件,均已经要求落实处理。完成河湖划界127条,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国有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91处,小水电清理整改146处。通过全面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排查清理和整改“四乱”问题58处;建立河湖保洁坝前垃圾整治长效机制,共清理河湖垃圾1.3万多吨,水浮萍120万平方米。
常德大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按时按要求完成了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90处,实现重点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12处;完成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五结合”工程52个,并全部通过检查验收。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久久为功。常德市通过科学部署,精准施策,实现各项任务稳步推进。今年,水利部和省河长办交办常德市河湖问题24个,已整改销号19个,剩余5个可确保年底销号;清理排查各类河湖“四乱”信息2万多条,市级入库“四乱”问题2195处、区县入库近4000处,全面掌握了历史遗留“四乱”问题底数。
常德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将全市排污口排查范围扩大到一级支流,并对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溯源分析,全面掌控污染源头,为下步针对性、差异化治理打下基础。
2017年以来,常德市坚决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经过4年的努力,全市河湖面貌全面改善。常德先后3次被评为全省河湖长制工作先进市,受到省委、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制度创新,治水也有大智慧
守护好一江碧水,不仅要有决心和责任心,也需要有智慧的方式。
为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营造全民参与、共管共治的浓厚氛围,常德市制定“百千万”工作目标,招募100名民间河(湖)长、1000名乡级河湖管护员、10000名村级河湖保洁员,共同参与河湖管护,为全市河湖长制工作编织一张更加紧密、更加有效的工作网络。今年1至10月,共制止涉河违法行为512起。
5月28日,从各县(市、区)招募的100名市管河湖“民间河长”,在接受专业培训后,领取聘书正式上岗。他们大多为退休村干部、村里老党员以及镇、村保洁员,如今在“民间河长”的岗位上,争做绿色理念的传播者、自然环境的捍卫者、生态建设的实践者。
临澧县退休老人黄成波,去年获评“全国最美民间河湖卫士”。这一次,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民间河长”。每天清早,黄成波都会带上巡河记录本出门巡河,详细记录河面漂浮物及河道垃圾的类别及位置,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上级河长交办、督办,听说有人在河里电捕鱼,他会半夜起床打着手电去劝阻;发现河道两岸的村民乱丢垃圾,他不厌其烦登门入户,苦口婆心宣讲政策。
在武陵区,曾经一条条狭长的黑臭水沟,如今已是岸绿花香,水清河畅。该区创新管护举措,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采购的形式,选择专业化保洁公司,对辖区沅江、渐河、新河等9条河流开展常态化保洁;落实79个河湖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实行专职专责日常管护。在河湖巡查方面,武陵区朝科技化、智能化方向下功夫,构建“河道、堤防电子围栏”监管平台,依托执法快艇、视频监控、无人机等科技装备,形成“水陆空”联合执法体系,实现无盲区、全覆盖河湖监管。
鼎城区在巩固区、乡河长办阵地和能力建设的同时,推出河湖管护“三长一督查制”联动机制,即“官方河长”+“民间河长”+“河道警长”+“一督查”管理体系。以区委书记为区第一总河长、区长为总河长的区乡村“官方河长”676名,区、乡“民间河长”17名,“河道警长”23名。经过几年集中治理,全区河湖面貌日渐好转,河流一天比一天清澈,河湖环境明显提升,以杨家港河、堆子岗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样板河湖呈现出来,昔日的臭水河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桃源县,各乡镇(街道)成立“爱卫协会”,并出台了乡规民约,负责农村房前屋后道路、河湖水面、岸线垃圾清理、日常保洁和维护工作,民间河长自主组织成立了民间河长行动中心,并建立了河湖管护相关制度,日常管护重点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此外,全市一些乡镇还利用地方歌舞剧团,自编自排自演舞蹈、相声、快板等河湖长制专题文艺节目开展宣传演出活动,掀起“全民护河”的新风尚。
位于洞庭之西的汉寿县金石垸砂石采区,是我省第二大砂石采区。前些年,在巨大利益诱惑下,不法分子在此盗采砂卵石,严重破获沅江水生态环境,被列为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件。面对压力,汉寿县按照“禁止滥采、规范市场、问责到位”思路,铁腕治理非法采砂乱象,并深挖彻查背后的利益链和“保护伞”。如今,砂石堆场草木繁茂,恢复了自然风貌;碧波荡漾的江面上,野鸭追逐嬉戏,呈现一番生态和谐的景象。
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
近年来,常德市不断探索实践,强力推动,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和水文化,做活水文章,做强水经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绿色发展、打造绿色生活。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样板河湖”171处,每处都成为各地的生态亮点、绿色地标、休闲热点。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17.3公里长的穿紫河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周边居民区、养殖场及工厂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直排,让穿紫河水体污染,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常德市下大力气打通内河水系,连通新河、白马湖、穿紫河、柳叶湖、沾天湖,让城市互不相连的水系贯通,并开辟往返游道45公里。
华灯初上,穿紫河沿岸流光溢彩,游船在河面上划出美丽的弧线,居民在河边散步、遛狗,好不惬意。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成为城市“金腰带”。
城区的河湖灵动了起来,农村水系也与河湖连通起来。津市市以毛里湖流域为主线,联动全流域、融合多业态,对域内8个重点湖泊、67条河流和41口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农村湖塘,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扫障、清淤疏浚、坡岸整治等八大综合治理措施。2020年,津市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位于常德西洞庭管理区的沙河,全长5.1公里,原来水体黑臭,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该区坚持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启动沙河水系综合治理,并依托主干水系,贯通沿河慢行通道,提升河道生态景观、休闲文化功能,将其打造成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流。“每天晚饭后,我们就会来河边散散步、跳跳舞、看看风景,幸福感满满的!”当地居民胡娟自豪地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开船咯……”随着艄公的声声吆喝,清流潺潺的秦溪变得热闹起来。只见游客们乘着轻舟,溯溪而上,可谓人在秦溪游,画在两岸走。这是常德桃花源景区以4.6公里长的秦溪为剧场,打造的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据悉,仅这一项演出就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岗位400多个,成为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将生态保护融入文化旅游,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文化旅游为灵魂的“两山”转化有效路径,真正把最美风景变成了群众的幸福光景,把最美颜值变成了乡村的富民产值。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66亿元,增速5.3%,城镇居民工资收入35200元,增速7%;农民可支配收入18700元,增速达9%。今年10月12日,常德桃花源被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沅澧大地上,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鲁融冰 陈祥勇 梁玲
编辑:刘娜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21/11/12/1038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