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伟力,总能带来心灵的震撼。在20世纪60年代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10万民工历经10个月,修建韶山灌区。灌区老一辈建设者们在物资相当匮乏,工程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凭着一腔热情和一双巧手,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大力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铺织了一张庞大而绵密的供水网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965年,10万湖湘儿女从全省各地以最快的速度集结,他们没有工资,只计工分;工地女英雄戴冬桂为建设韶山灌区三推婚期,坚持修好渠道再完婚,巾帼不让须眉;先进标兵左罗生从灌区开工,一直到建成通水,天天战斗在工地上,没请过一天假……遇山凿洞,遇水架桥,遇高削平,遇洼填平,实现了大型灌区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受益的目标,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这些攻坚克难、奉献自我的故事,就是劳模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像灌区一样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在不懈的奋斗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要进一步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动精神。韶山灌区建设者李忠政满手血泡连续打钢钎80多天,36斤的钢钎被血肉之手磨得只剩下17斤;为劈开一座深达22米的山头,民工们花了3个月时间,用钢钎打了2300个炮眼;……他们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让韶山灌区这颗“湘中明珠”至今璀璨夺目。“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我们要像灌区一样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大力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立足本职岗位,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要进一步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没有技术,就创造技术;没有机械,就自己发明机械。一节槽身预制件重达120吨,但工程队只有30吨的吊装设备,他们本着敢闯敢试的决心,研究设计方案,研制了桅杆式的双臂扒杆和龙门式的四脚扒杆,成功攻克这一技术难关;“三湘分流”项目半圆形槽身的设计,让过水快,又节省工程材料,还利用渠道这根“长藤”,结了芦塘水库这个“大瓜”,将库水位降低3.5米,又增加300多亩灌溉面积……韶山灌区所有工程建筑物、渠道运行56年,确保了100万亩农田旱涝增收,沿线粮食平均亩产从1964年修灌区前的240公斤左右,到1996年时增产到了亩产1000公斤以上。匠心筑梦,大国崛起。我们要像灌区一样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新的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投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书写“第二个百年”新华章,我们更需要像灌区一样,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用三种精神凝聚职工力量,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奋力推进“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做贡献。
来源:湘工e家
编辑:李文洁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21/08/06/9749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