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一江碧水 情满潇湘——湖南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
2021-02-24 09:31:17 字号:

 一江碧水 情满潇湘——湖南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

□通讯员 杨朝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湖南省近年来自觉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牢牢守护好163公里黄金水道和“长江之肾”洞庭湖,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增进民生福祉。

黑臭水体变身城市新名片

位于岳阳市主城区的东风湖,从20世纪60年代修筑东风湖大堤后,慢慢成为城市调蓄湖、养殖湖、纳污湖,每天大约有5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湖中。久而久之,湖水成了黑臭水体,市民掩鼻而过。东风湖成了岳阳市的一道伤疤。

岳阳市将东风湖环境综合治理列入岳阳市“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先行先试示范项目,持续推进东风湖新区建设工程,打造城市新名片。按照“标本兼治、系统施策、近远统筹、分步达标”的总体思路,围绕改善水环境的核心目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长治久清,做到四管齐下。

整治过程中,东风湖新建环湖绿道14公里,岸线生态修复50万平方米,上、中、下湖重新连通为一体,沿湖豆腐加工作坊、洗衣坊等83家污染企业悉数关停……2019年,污水直排问题全面解决,顺利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的整改任务;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水质提升至Ⅳ类。

水清岸绿新美景,东风湖周边响起城市发展、产业壮大和群众幸福生活“三重奏”。

渔民上岸开启幸福新生活

紧邻东洞庭湖的岳阳市君山区六门闸渔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野生鱼美食聚集区,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然而,逐渐加剧的无序捕捞,使洞庭湖鱼类资源急速缩减。生态遭到破坏,候鸟不再停留,渔村的游客越来越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洞庭湖已行不通。

“渔民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六门闸渔村老渔民刘平说,渔民以水为家,居无定所,不捕鱼没有收入,时间久了还落下风湿病、血吸虫病,“做梦都想在岸上睡一个安稳觉,过上没有风吹雨打的生活”。

2019年年底,长江“十年禁渔”令出台,刘平第一个交出渔船渔网,开始上岸生活。依靠出色的晒鱼手艺,做起风干鱼生意的他,一年收入100多万元,女儿也从外地回乡做起电商,当起了“网红”。

从野生渔村到生态渔村,从渔民到晒鱼人,六门闸渔村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洞庭湖里的鱼又慢慢多了起来。

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湖南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构建渔民退捕政策的制度保障体系。同时,按照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支持创业、公益岗位、特困救助等“五个安置一批”的思路,分类精准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工作,确保登记在册、有就业意愿、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退捕渔民实现动态清零。

湖区生态负担变成致富新法宝

八百里洞庭碧波荡漾,芦苇遍野。在过去,芦苇是优质的造纸原材料,湖区造纸业繁荣时,芦苇价格跟着涨起来,洞庭湖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湖南下定决心,保护好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加快沿湖地区产业转型,关停洞庭湖区的造纸业等高污染产业。下游产业消失不见,上游原材料何去何从?余存的芦苇成了生态负担。

同一种原材料,换一个思路,就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成果。在益阳沅江,小产业撬动,将这些芦苇化为群众致富的法宝。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拥有80多万亩湿地,其中包括45万亩高产芦苇湿地。2014年,沅江市大力开展产业提质改造,瞄准芦苇的嫩芽——芦笋,提出推进沅江芦笋产业化建设,打造百亿新型产业链,实现从传统造纸业到打造生态健康食品的转型升级。

从沅江走出去的企业家杨国舜重回故里,投资1.5亿元牵头成立公司,并与湖南省农科院、中山大学等机构建立“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关系。“芦笋本身就是优质食材,芦根可做芦柑茶,芦苇可做生物质燃料,芦花可做养生枕头、座垫。”杨国舜介绍,除了充分挖掘芦笋的价值,通过不断试验,公司目前已成功突破将芦苇秆作为生物基培养食用菌的技术。

洞庭湖周边,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野生芦笋市场前景广阔。当前,芦笋产业在沅江遍地开花。每年三四月份芦苇采摘的高峰期,当地仅采摘用工就多达近3万人,户均劳务收入近3万元,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杨朝文

编辑:刘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