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5月15日讯(通讯员 杨子江)连日来,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黄岑水库管理所充分利用季节性雨水资源,做好从空中取水这件实事。
江南雨季,连绵的暴雨给高山上的水库带来了可喜的希望。沿着山路,高山上的守水员,一次次穿梭在雨中,实地查看雨情水势,努力把可用的地表雨水有序引进水库。他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引水归库”。
宜章县黄岑水库管理所管辖的黄岑水库与寺山坪水库坐落在县城西北方的骑田岭,先后于1975年、1997年建成,“姊妹”相称。两座水库相隔8公里,通过张家塘引水渠道(隧洞)连通,构成一座中型水库。这里地处深山,水库最高海拔740多米,森林覆盖率达84%,整个水库群的集雨面积近百平方公里,肩负着向县城提供饮用水和农田灌溉任务。
水库建成以来,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用水保障,但水资源短缺矛盾仍然突出,季节性缺水问题时常告急。当地流传着“春夏蓄满一库水,冬来过年万家乐”的口头禅,意思是春夏季节的雨水储蓄事关一年的生计用度,尤其是保证冬季用水的需要。多年来,这里的守水员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在山坡上修筑了各式各样的水利“工事”,专门用来收集平日的雨水。
这个办法不是偶然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那些常年工作在高山上的守水员,在一年又一年的巡山查库中“提炼”的。他们看到山林间的小溪水、暴雨中的丰富洪水资源,其实都可以收集利用,白白流失浪费可惜,于是大家集思广益,你一言我一语在实践中发现了类似“长藤结瓜”“隔山调水”等一些有效的取水措施,作为水库水量的有益补充。
如今,这里的集雨区域内,山水相依,满山遍野修筑导水沟,沟与渠相接,与蓄水池相连,直通水库。山坡上的这些小型水利设施,或伴路凿槽,或见坡设挡,或筑坝建池,看似简单,但起到了积少成多、定向导流、引水入库的效果。每到下雨时节,白花花的山中雨水流经这些“工事”乖乖地奔向水库,颇为壮观。
“这是一张散落在山坡上的水网。”该水库管理所守水员杨名雄介绍,山坡上的沟、渠、蓄水池,都是由管理所全体职工自行勘测、设计、施工完成的,并组成一个完整的集雨闭环。现在山中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达到200多处,据估算,平常年份能为水库收集雨水近500万方,为农业生产和当地群众生活起了助力增效作用。近年来,该管理所通过多边协商机制,推出了一整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作为规范,从制度上保证了取水许可和优先服务于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
年复一年的收集雨水,包括暴雨洪水资源,也给这个水管所带来的严峻的考验,为此,他们必须随时随地准确掌握当地雨情水情,科学的调度防洪工程,避免各种灾害性气候所带来的损失,化不利为有利,让宝贵的水资源造福人民。
来源:红网
作者:杨子江
编辑:刘娜 实习生 罗思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20/05/15/723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