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践回眸
凤凰。
㵲水清波绕芷江。
晴空万里,蓝天倒影于湘水之上,江天共色,美不胜收。(谭清云摄)
红网时刻记者 刘娜 长沙报道
走近长沙,青山如黛,绿水迢迢,湘江两岸,绿树成荫,市民休闲游玩,尽显生态之美;
走近郴州,一幅城水相依、水绿相映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错觉;
走近株洲,曾经密集林立黑烟囱的老工业城市已转身为山青水秀的生态宜居之城;
走近芷江,蜿蜒的㵲水河穿城而过,两岸风光绮丽,一派“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美好景象;
走近凤凰,山峦叠翠,水绕古城,村舍井然,水灵灵的模样向世人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2018年12月5日,随着株洲、芷江、凤凰正式通过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湖南增添了5块“国字号”金招牌,也开创了南方丘陵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南模式”。回眸过去,从治水理念、用水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湖南锐意进取、先行先试,加快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强省建设,让三湘父老共享更多绿色福利。
治水理念之变——
从兴利除害向人水和谐转变
湖南最大的省情是水情,可以说“湖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兴水利、除水害”是水利工作的总思路。筑堤、开渠、修建水库,一系列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等水利工程措施快马赶上,以期抵御洪水、防御干旱,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事实上,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各行业对用水的需求逐步加大,另一方面,各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接踵而来。治水问题不再以简单的“兴利除害”为价值判断,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水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自然要素,水资源的保护关乎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党的十八大之后,水利部选择一批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湖南以此为契机,长沙、郴州、株洲、芷江、凤凰陆续成功获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水为媒,推进绿色发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开启。
湘江穿城而过,六河越城而流的长沙城,是个“水窝子”。然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让其频遭大江断流、城市“看海”之痛。实施工程蓄水、新建湖泊留水、增加绿植保水,是长沙“对症”开出的良方。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及库区水利项目,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中心水源地;城中开凿8个人工湖,打通水系“任督二脉”,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主要河流源头实行封山育林、河流岸线开展造林绿化、增加湿地面积……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长沙城,良好的水生态成为了它的一块“金字招牌”,2016年仅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和水文化保护工程带来的旅游业收入就超过500亿元。
在芷江,临河而建的天后宫、吊脚楼,跨河而过的龙津风雨桥象征着侗族人民与水相处的智慧。曾经拜妈祖、求河神,这个侗族人口占55.8%的小城经历了屈服自然、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共生的过程。“青山为屏、河湖为脉、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是芷江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格局。以“人水和谐”为脉络,芷江将物理工程、生态工程和人文工程相结合,不断创新探索,打造了和平湖水利风景区、杨溪云树国际和平村、中国人民抗日受降纪念馆防洪堤岸、侗乡文化风情园等景点,铸造了“水魅和平侗乡”的生态名片。
用水模式之变——
从粗放落后向节约高效转变
湖南地处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50毫米,年水资源总量为168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六位,堪称水资源大省。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湖南的区域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仍不容忽视。曾经不少人抱着“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是错”的想法,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随意浪费水的现象十分普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节约用水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对湖南来说,“节水优先”不仅是控制用水总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减少污水排放、保护河湖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选项。
坚持“节水优先”,湖南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湖南先后颁布实施了《湖南省用水定额》《湖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湖南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制定出台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民节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成功创建2个国家节水型城市、4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累计建成节水型灌区159个、节水型企业272个、节水型机关313个、节水型学校162个、节水型居民小区127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株洲的传统服饰业蓬勃发展,株洲芦淞服饰市场群年成交额超500亿元,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服装洗水是服饰加工的重要一环,围绕芦淞服饰市场群周边,曾经分散着30多家洗水企业。这些企业资产规模小,技术落后,洗水环节浪费了大量的水,还造成严重的污染。株洲市政府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现代化洗水工业园,引导洗水企业入园集群,打造了“统一平台、统一运营、统一管理、集群发展”的芦淞洗水工业园。企业大大节约了用水,降低生产成本,节能环保,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转变,掀起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浪潮。
在芷江县杨溪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人们打开水阀门,清水便顺着管道滴灌到葡萄藤的根部。整个园区,无论是葡萄种植园还是蔬菜生产大棚,无论是滴灌还是喷灌,节水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共识。依托高标准节水农田、小农水项目、现代种植技术推广普及,芷江县开展了高效节水灌区1150亩及㵲水灌区2500亩灌区建设,先后建成了千亩湘米工程示范片、3千亩古冲村猕猴桃园、紫秋葡萄栽培基地、芷江镇现代农业园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管理手段之变——
从九龙治水向系统治理转变
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自然因素,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水,处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关键环节,水资源的保护关乎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
涉水问题情况复杂,很多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曾经,水资源管理及水生态管护执法涉及的职能部门多、职能交叉重叠,难免出现监管真空及互相推诿现象,造成“谁都能管谁都管不好”“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
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新年贺词给河湖治理指明了新方向。两年来,全国范围推行河湖长制,打破了执法部门之间的壁垒,从“九龙治水”到“撺指成拳”,湖南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首创省级总河长令,上下联动,推进“一湖四水”系统治理,取得了卓越成效。
自2017年湖南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湖南先后发布5道总河长令,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35696名,推动五级河长巡河巡湖189.07万人次,清理整顿“僵尸船”3193艘,集中整治“一湖四水”流域工业污染、养殖污染等重点污染源,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多个突出环境问题,河湖“颜值”明显提升。
郴州市以水为脉,开展了东江湖湿地公园保护、秧溪河城区河段水生态修复、东河金田湖—秧溪河刘仙湖连通建设等十大示范工程。郴州市综合考虑中心城区水系和周边河流、水库、湖泊以及降水、地下水的整体关系开展系统治理,初步形成“串珠式”和“蓝脉绿网”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西河沙滩公园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秧溪河流域生态环境景观全面改善,成为宜居宜业、生态和谐、运动休闲和文化特色凸显的城市名片。
为守护一江碧水,株洲市全力担起重责:关停搬迁数百家污染企业,“一江四港”开展综合整治,2054名河长自觉站在河湖管护的第一线。茶陵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成为河湖管理保护河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员、示范员和监督员;株洲县成立全省首家县检察院驻河长办检察联络室,督促依法履职水环境保护监管职责;株洲湘江城区段,首创水务、环保、公安、交通(海事)、渔政等部门参与的“4+1”轮值巡查模式,合力出击,有力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民心期盼之变——
从生活富裕向生活美好转变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曾经保障农业用水是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现如今,水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从保障水量延伸到了提高水效、保护水质,其服务对象不仅有农村,还有城市,不仅涉及生产生活,也要确保生态安全,内容也越来越广泛。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正扎实推进。
作为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湘江曾因经济发展承担着不能承受之重。2013年,湖南启动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统筹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全面打响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持久战。2018年,湘江流域Ⅰ至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100%,干流彻底消除Ⅴ类及劣Ⅴ类水体,母亲河重现迷人风姿!湘江的故事,也同步在“一湖四水”上演。与1997年相比,2018年全省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河长占比由70.4%提高到99.7%,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6.7%,“一湖四水”这张湖南的生态名片正越擦越亮。
数字的背后,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沱江水、风雨桥、吊脚楼、石板街,这里是被喻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自2014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凤凰县斥资1000多万元开展沱江城区段清淤及污水管网维修改造,开展青山抱古城、百村古井老泉修缮、城市水系连通等工程,将水与山、水与绿、水与城、水与文化、水与经济相融合,提升了城市品位。凤凰成了旅游者休闲、度假、康养的首选,仅2017年接待游客总数1500多万人,旅游总收入达141亿元。
回看长沙城,湘江西岸诗情画意,湘江东岸满眼繁华,橘子洲头漫江碧透。生活在湘江边的本地人,亲眼见证着湘江水变清澈了,两岸堤岸边宽了,湘江风光带的休闲健身广场上人来人往,大家散步纳凉,好不惬意。如今,长沙市启动建成湘江风光带、梅溪湖、巴溪洲等8个水利风景区,10个城市内湖,15个核心洲岛,打造了国家水利风景区4处,国家湿地公园4处,市民亲水休闲场所100余处。河道畅、水质好、景色美,“山水洲城”成为了长沙最亮眼的名片。
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湖南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也成为了湖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环境就是民生,碧水就是美景,如今的三湘大地,展现出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水生态文明图景,绘就了人与自然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编辑:聂伊岑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9/02/01/475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