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刘娜 芷江报道
在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缘,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县城。这里天高云淡,青山巍峨,一条弯曲的㵲水河穿城而过,两岸风光绮丽。“沅有芷兮澧有兰”,屈原的《九歌·湘夫人》给了它一个美丽的名字——芷江。这个美丽的小城,侗族人口占55.8%,是全国仅有的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1945年8月21日,日本侵略者在芷江签署投降备忘录,让这座名不经传的小城以“胜利之城、受降之城”之名响彻中外。
2014年 5月,芷江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试点期间,芷江县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秉承“人水和谐”的核心理念,以“湖清河畅、水净景美、和平名城、生态侗乡”为建设目标,全面推进试点城市建设,塑造了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工作人员对城区河道进行保洁。
重拳出击守护“生态河”
芷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县内溪河密布,水系发达,有㵲水、清水江、辰水3大流域,有大小溪流294条、河流总长1468.3公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条件,让芷江城以青山为屏、河流为脉,山环水绕。
虽然自然基础良好,但生活污水直排、流域面源污染较重、渡船渔船废弃物乱排乱放等问题,依然让穿城而过的㵲水河“伤痕累累”。“去年这个时候,河水还没这么干净,上面一层油,看起来脏兮兮的。”芷江县市民王培根指着河面说。
曾经,㵲水河河面停留了大量的餐饮船。“吃活鱼来芷江,芷江就去蟒塘溪”成为食客们心照不宣的秘密。网箱养鱼,餐饮船排污,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但是河流也“脏”了。
治理河流污染刻不容缓。“坚决扛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治责任,切实抓好水环境综合整治这个首要任务、头号工程。”芷江县委书记曾佑光下达了命令。
号令既出,火速行动。取缔水上餐饮平台和网箱养殖、整治非法采砂船、关停化工污染企业,开展“僵尸船”清理、控制农村垃圾排放……试点期间,芷江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八项专项整治,一系列重拳出击,强化源头控制、注意过程管理、突出重点,系统推动了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如今,王培根还有另一个身份——芷江县的“民间河长”。他是芷江县河流保护“全民参与、全域治理、全面防控”责任网中的一员。
2017年,芷江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县委、县政府把全面推行、落实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16名县级河流河长、187名乡级河流河长、246名村级河长、258名河道管护员、154名库长,以及数量庞大的“民间河长”,覆盖了芷江所有乡镇、村和河流,防止出现“管理死角带”和“责任真空区”。
水流管起来,河水清起来,河清水畅,连保洁员的工作量都减少了。“以前一个上午打捞垃圾就有四五桶,现在一天到晚也就两三桶垃圾,其中大部分还是水草。”负责城区河道保洁的龙国平乐呵呵地说。
“强力去污”过后是“美容养颜”,㵲水河两岸的滨水绿带也“暗藏玄机”。这些由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下置渗滤沟和布水槽,沟槽内填充人工配制的特殊土壤和强化布水材料,既美化了景观,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综合作用下,也能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如今的㵲水河边,成了市民游玩纳凉的好去处。夜晚,华灯初上,清风微抚,绿树葱郁,河水潺潺,水、岸、滩、堤、路、桥、景、灯交相呼应,好不惬意。
市民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打闹。
贫困山村引来“幸福水”
住在芷江县土桥镇两户村的村民杨建国,曾经全家人喝水要靠一根扁担挑。“以前看着城里人用热水器、洗衣机,心里特别羡慕。”杨建国说出了心声。幸运的是,2017年9月,杨建国家也通了自来水,他也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
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同杨建国一样,喝上水、喝好水,是芷江县众多村民的心愿。把民众的需求放在心上,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放在重中之重,芷江县委县政府打出了组合拳——“一延、二建、三打、四改”。
“延”——由县水厂、乡镇水厂向周边村延伸供水。
“建”——在乡镇与人口密集的地方,新建联村集中供水工程。
“打”——在边远、分散的村庄农户家门前,打小型深水井。
“改”——对供水规模小、水质不达标的16个乡镇老水厂进行改造扩容,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完成并不意味着群众真正喝上了“安全水”。往前一步,把好水源安全关;往后一步,做好工程运行管护,形成良性的建管机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供水安全。
为此,芷江县水利局印发《芷江侗族自治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细则》,从工程实施、工程管理、工程验收和工程资金管理四个方面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制订详细的操作规范。
早在2015年,芷江县便开始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对在建、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求配套安装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指导培训消毒技术,对千吨万人以上水厂要求建立完善的水质化验室。
后续管理上,芷江县对以村组为单位的小型工程,通过民主协商成立用水户协会,实行自主管理;对以乡镇为单位的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各乡镇水管站实行统一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工作力度。
为进一步解决贫困村的安全饮水问题,2017年,芷江县出台了《芷江县2017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涵盖全县所有贫困村,统筹解决贫困村用水问题,规划供水人口为721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519人。
今年,芷江县计划投入资金7664.7万元,规划供水人口72758人,其中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995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目前芷江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85%,全县18个乡镇已全部实现集中式供水,未能实现集中式供水的村民,也通过打深水井、维修民井等方式喝上了“幸福水”。
生态修复后的千丘田村,如诗如画。
生态农业铸造“聚宝盆”
芷江是一个农业大县,自然资源多样、物产丰富。在芷江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形成了优质稻、畜牧、柑橘、蔬菜、烤烟五大农业支柱产业,“芷江米”“芷江鸭”“芷江冰糖橙”“高山葡萄”等一批特色品牌畅销全国。
水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芷江县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通过积极推进高标准节水农田、小农水项目、现代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和优化产业结构工作,芷江县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来,芷江县总投资745.82万元开展了高效节水灌区1150亩及㵲水灌区2500亩灌区建设,先后建成了千亩湘米工程示范片、3千亩古冲村猕猴桃园、紫秋葡萄栽培基地、芷江镇现代农业园等。
在芷江,各式各样的生态农家乐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依托风光秀丽的自然环境,开展原生态种养,有机蔬菜、花卉、土鸡、鸭、鱼等应有尽有,与之配套的绿色餐饮、健康休闲独具特色。
漫步在芷江玫瑰庄园,一片红、粉、黄、白的玫瑰花海映入眼帘。“赏玫瑰花、品玫瑰茶、喝玫瑰酒、吃玫瑰宴、居玫瑰阁”这一特色玫瑰风情游成为吸引游客的法宝。
在芷江大树坳乡首届高山刺葡萄旅游节上,评比葡萄王、葡萄订购签约、葡萄品质宣誓、葡萄园开剪、采摘葡萄比赛等各类活动络绎不绝,以葡萄为媒,吸引八方来客的关注。
大型水利建设是“主动脉”,沟渠塘坝则是农田的“毛细血管”。为打通田间“最后一公里”,芷江县按照“群众主体、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思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小农水建管模式,先后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骨干山塘整修、渠道改造、新建和改造小型溪河坝等系列工程,也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一体化管理的建设模式。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芷江县还实施了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共完成了2200亩柑橘品改,建立优良杂柑品种示范园350亩、柑橘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4000亩,新建猕猴桃基地2628亩、优质桃基地2200亩、黄金李700亩、黄金梨500亩。
“我干了一辈子的农活也没能让家人过上富裕生活,现在仅靠种植刺葡萄,一年就能增加收入3万多元。”看着丰收的葡萄,大树坳乡新庄村67岁的贫困户龙启林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抗日战争受降遗址。
多元融合擦亮“和平城”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这一天,在芷江,中华民族8年战争屈辱得到洗刷,正义得到申张。芷江,这座湘西边陲小城,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让世界瞩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芷江侗族自治县(全进)机场旧址……一个个历经风雨保存下的文物、遗址,让现代人了解到了“和平”的珍贵。
在芷江,和平大桥、和平广场、和平路、和平湖、和平村,以“和平”二字命名的建筑设施随处可见。
“和平”,更是融入到芷江城的发展血液里。
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5年,芷江县成功举办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和平文化成为芷江享誉中外的文化品牌。
除了和平文化,芷江县还拥有丰富的侗族文化、宗教文化。“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水”为纽带,铸造独特的“水魅和平侗乡”品牌,是芷江人民想出的融合之道。
于是,试点期间,芷江县充分挖掘各文化融合的水元素,形成了以和平文化为旗帜、以侗族文化为特色、以宗教文化为补充、以水文化为纽带的多类型文化有机融合,让山水、文化、民族相映成趣,人水和谐城相依。
横跨㵲水河的龙津风雨桥,历经四百余年。旧时是当地老百姓遮风挡阳、唱歌休闲的聚集之地。如今,风雨桥上“半里廊桥半里市”的鼎盛场景仍在,买买东西、纳纳凉,依然是当地人不变的生活习惯。㵲水河岸边,万和鼓楼、吊脚楼、天后宫、太和塔,独特的侗族风情建筑随处可见。它们跨河、临河而建,是侗族人民与水和谐共处的最好见证。
和平湖水利风景区,以㵲水河为景观轴线,依托蟒塘溪水电站、和平水电站、和平湖防洪及滨水景观工程而建,于2017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风光秀丽的㵲水河、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侗族风情的文化建筑以及贯穿融合其间的和平文化内涵,让这个新兴的综合性风景区赢得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杨溪云树国际和平村,一个以“和平文化”为主题,以本区域乡土民俗、民族风情为特色,集文化观光、民俗体验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主题民俗村落。从民族建筑到特色餐饮到民俗演绎,侗戏、梅香戏、傩堂戏、三棒鼓、芦笙舞在这里轮番上演,吸引着远方的游客。
“瞻受降丰碑,观龙津春浪,祈妈祖鸿福,品侗家风情”,慕名而来芷江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今的芷江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宜居、利居、乐居,这座历久弥新的水生态和平名城,未来更加可期。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娜
编辑:陈诗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8/12/06/403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