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株洲报道
人可以三天不吃饭,却不能三天不喝水。株洲是个向来不缺水的城市,无论穿境而过的湘江,还是发源于境内的洣水,千百年来润泽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截至2017年底,株洲市农村自来水建设普及率经市统计局认定达到85.3%,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和生活条件,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如何让株洲之民畅饮株洲之水?如何让农村像城市一样用上自来水?如何让那密如蛛网的农村管网中流淌着放心水?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夜晚的湘江边是市民休闲生活的“伊甸园”。
一杯茶背后的变化
酷暑时节,炎陵县鹿原镇的谭四斌从稻田里回来,总是喜欢泡上一杯酽茶消暑。自家炒制的茶叶厚厚地铺满杯子底部,稍稍放凉的开水冲泡进去,片刻便能享受回甘的滋味。
“以前我都不知道自己家茶叶真正的味道。”谭四斌说,一来因为之前尚未脱贫,好茶叶都用来卖钱,加上一家老小喝的水都是从邻居家的井里担回来的井水,“好茶叶泡不出好味道。”
2017年自来水入户,谭四斌挑水的扁担正式“下岗”。
株洲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5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全市累计争取和投入各类资金9.29亿元,建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74处,其中日供水量大于1000吨的集中供水工程61处,日供水规模20吨以上214处,解决了全市177.7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了这一杯清水,株洲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长、县(市)长挂帅,水利、发改、财政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并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对本级部门及下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为了这一杯清水,各县市区水利局均成立了农饮办,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日常工作,并抽调专人对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对资金管理进行有效控制。
为了这一杯清水,全市编制完成了《株洲市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措施、时间节点要求。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踏勘、规划、论证,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情况进行了科学规划,重点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集镇、农村中小学和农村集居地的饮水问题,坚持民生水利和安全水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为了这一杯清水,株洲市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奖补、县级财政配套、平台公司融资、地方自筹等方式,2017年全市127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合计落实资金1.263亿元(包含国省奖补资金3925万元),各地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了违规使用、挪用、贪污、截留建设资金现象。
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底,株洲市累计完成12.07万存在饮水安全的农村贫困人口饮水问题,规划内巩固提升、异地搬迁等任务人口至目前已全部完成,全市所有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全部得到解决。
如今,在株洲农村像谭四斌这样曾以喝井水为主的贫困家庭,基本上都喝上了放心、安全的自来水。
茶陵县东水厂为4.5万百姓源源不断提供着安全可靠的生命之泉。
没有饮水机的水厂
阅尽河水涨落近八百年的茶陵铁犀静卧在洣江之畔,温驯地任游人亲近、抚摸,一如它面前的这弯静静流淌的洣江水。这尊3.5吨重的镇水神器寄托着过去百姓对水患的恐惧。而洣江边上的下东水厂日夜轰鸣的5台抽水泵,则为25个行政村4.5万百姓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安全可靠的生命之泉。
“以前村里人要么挑水要么喝井水,从2011年自来水入户后,大家都习惯了喝自来水。”副厂长彭金仔说,虽然茶陵不缺水,但是零散取水的传统手段很难保证水质,“老百姓现在明白了,地下水终归不如经过集中处理的自来水放心,我们现在的日供水量达到3000吨。”
在下东水厂,每天都有两次水质检测,卫生防疫部门和水利部门每年也会不定期对水厂水质进行抽检,确保提供给村民的自来水安全达标。
“我们对自己水厂提供的水很有信心,都是从水龙头里接了水做饭泡茶。”彭金仔说。
在茶陵县,像下东水厂这样的千吨万人乡镇水厂已建有18家,日供水量近3万吨,可保障29.96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而茶陵县只是株洲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
为了规范株洲农村自来水厂运行管理方式,进一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市本级成立了水质检测中心,并先后建成了醴陵市、茶陵县、城市辖区、株洲县、攸县、炎陵县等6处水质检测中心,配备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及专门的检测人员。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42项常规指标的水质检测能力,市级水质检测中心可达到106项常规指标的水质检测能力。每年对县区开展四期的水质抽检化验,将检测结果通报各地。
除此以外,株洲市各县市区依托城市自来水公司的场地和人员,每年定期组织检测中心和农村自来水厂管理人员、消毒检测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水厂自检能力。
在《株洲市农村饮水安全市级水质检测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各农村自来水厂和水质检测机构强化水质定期检验、检测和巡查,确保农村水厂供水安全。
水质安全有保证了,维护成了各农村自来水厂的重头戏。
彭金仔说,每到夏天自己都“战战兢兢”,因为夏天用水量大,管网负荷高,赶上水管爆裂停水,催问的电话能把手机打没电。不过,他对水厂的故障处理能力很自信,譬如8月12日下午5时左右,输水管道直径250毫米的水管爆裂在两小时内便修复完成,7点钟正式恢复供水。
由于下东水厂的供水服务质量高,彭金仔从不担心水费收不上来。
“我们现在每吨水收费2.45元,每个季度收一次,由各村的收费点代收。”彭金仔说,一般一个星期便能收齐,“现在大家知道使用自来水的好处,你不让他开户或者开户迟点他都不乐意。”
“水源保护”+ “制度创新”为农村水厂“保驾护航”
株洲不缺水,但要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水源保护、农村自来水厂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都是重中之重。
2017年4月,株洲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调度会议明确提出,要重视水源保护,水源点要设保护区、水厂内部要设监控设施,保障安全运行。
位于茶陵县境内的洮水水库又名东阳湖,是因明朝茶陵籍首辅李东阳而命名。乘船在长达40公里的水面上穿行,青山、碧水、蓝天相映成趣。
“我们水库于2011年10月正式下闸蓄水,次年12月实现并网发电。除了防洪,我们这里的水可以为沔水下游16.3万亩农田提供充足水源,库区的5.5亿立方米水量达到二类水质,不仅满足了附近乡镇自来水取水需要,更可以作为优质水源供给给城市。”洮水水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凌志创介绍。
在洮水水库库区,不仅没有工农业生产污染,封山育林让“天上来的干净水,流到库区还是干净水”,凌志创说,水库组织的专门队伍会定期打捞清理漂浮垃圾,“水库里的鱼完全是‘人放天养’,防止网箱养殖带来的水体污染。”
除了水库水,株洲市境内的湘江、洣水是农村自来水厂的重要水源。一段时间内,河道采砂是破坏饮水水源的顽疾。
今年5月29日,攸县在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督查中发现,在洣水河城区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仍然存在河道采砂“两断三清”不到位的问题。当地县委县政府责令县水利局于5月31日之前完成整改。
短短两天时间,洣水河城区段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已关停的宋家洲、春洲、苏江等3家砂场彻底取缔并予以拆除,确保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河道采砂“两断三清”整治到位。
株洲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随着近年来农村环保意识增强,加上各级政府部门生态保护措施得力,保护农村水源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自发行为。
源头水质解决了,农村自来水厂“建与管”制度创新成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必然之需。
株洲市在推进农村自来水厂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的“四制”原则,对项目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而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管理上,株洲市按照“注重效益、建管并重”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和“有偿供水、以水养水、自我维持”的管理机制。
在管理模式上,过去,由国家投资建成的单村饮水工程,产权归村集体,由村民小组推选出管理人员或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承包管理。
而现在,株洲市正在探索在国家投资建成的跨村、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中采取“建设+经营”的一体招标模式。
“经营主体参加新增自来水厂的建设,并在建成后负责水厂经营的模式可以防止‘建完后不管质量,经营中成本超高’的弊端。”株洲市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只有提高项目建设者的积极性,增加民营水利资本投入,才能保障工程的优质优量,使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编辑:刘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shuili.rednet.cn/content/2018/11/20/80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