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益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行文印发《益阳市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该市全面推动重点改革试点任务进入实施阶段。
《方案》明确提出“三大目标”,即近期目标:到2025年底,按照“以点带面、线面结合”,重点聚焦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耕地置换,加强谋划,突出特色,打造益阳经验。实现新增耕地1万亩以上(含恢复耕地,下同)、提升耕地质量49万亩以上、优化布局1万亩以上。中期目标:到2026年底,全面有序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工作,实现累计新增耕地2万亩以上、提升耕地质量75万亩以上、优化布局3万亩以上。远期目标:到2029年底,实现累计新增耕地10万亩以上、提升耕地质量153万亩以上、优化布局15万亩以上。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运行顺畅,各类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耕地保护协同融合、相得益彰,汛旱防御能力和耕地旱涝保收能力全面提升,全市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更优化。
《方案》安排部署“三大任务”,即协同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开发复垦恢复,稳定耕地总量;协同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协同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园地林地置换,优化耕地布局。
《方案》要求建立“六大机制”,即构建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规划管控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项目联合会商机制、资金协同保障机制、耕地保护目标跨区域有偿调剂机制。
目前,益阳所有县市区均有试点项目,以南县南洲镇为先行试点区域,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汛旱并防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试点,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现代化良田;以赫山区兰溪镇为先行试点区域,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汛旱并防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试点,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以沅江市黄茅洲镇为试点区域,依托环洞庭湖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批量增加耕地;以大通湖区河坝镇为试点区域,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整理恢复为耕地;以资阳区迎风桥镇为试点区域,依托农村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推动丘岗山区有效恢复耕地;以安化县小淹镇为试点区域,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相结合,切实保护耕作层资源;以安化县清塘铺镇、桃江县三堂街镇为试点区域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园地林地置换相结合,逐步构建“山顶林戴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良田”的农业生产格局。
来源: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编辑:岳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