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龚再蓉
“这个好了,种田放水方便多了。”看着水渠修复顺利推进,宁乡市龙田镇七里山村四合组村民特别开心。面对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当地“三长”积极作为,争取多方支持,与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水渠修复工程建设,有效破解了120多亩水田和10多口鱼塘的灌溉难题,使四合、七里、双河三个村民小组的80多户村民从中受益。像这样,龙田镇在深入实施以党员“三亮三比”行动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工作中,聚焦群众“小建设类”诉求,号召“村监督、片统筹、组主导、邻筹劳”,将群众组织起来,到目前已修复淤堵垮塌渠道3条,修缮桥梁1处。
水渠破损严重,群众期盼修复
四合组位于沩江上游,因原彭家、坟山、红花、莲花四个村民小组合并形成而得名。沩江内建有一座水坝,被当地人称作羊角坝。从羊角坝到龙坑里,有一条600多米长的水渠。这条水渠,年月已久,曾于2009年进行过一次修复。但是,由于建设标准低、受水冲雨洗冰冻霜蚀等影响,水渠淤堵、垮塌现象严重,灌溉能力大幅下降。
这条水渠,是四合组的重要灌溉水系。并且,所灌溉的水田,处于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带,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直到如今,种田的户子还有不少。水渠不好,灌溉就难。”四合组群众周农业家今年种了2亩水稻,有时灌溉一次要花上一天一夜的时间。离坝更远的水田,灌溉效率自然更低。水渠到处是“肠梗阻”,河里有水,就是很难流进田间,大家自然感到心急。
今年53岁的杨志强,曾长期在长沙等地务工,在大家眼中是一位见多识广的热心人。去年,他被大家选为四合组组长。日常走访过程中,不少群众向他反映,因水渠破损严重,导致水田灌溉十分不便,希望能够尽快得到修复。他说:“早在今年春耕时,就有一些人提出要把水渠修复。”
“三长”带头作为,水渠修复动工
对于群众的诉求,杨志强十分重视。通过实地察看,他发现水渠破损非常严重,好些地方是连续几十米整体消失。依据实际情况,他与大家商定,在下半年水稻收割后,对水渠进行一次彻底修复。9月底,当地水稻收割完毕,水渠修复成为了大家高度关注的焦点。和大家一起商定施工方案,请负责水利建设的村干部现场指导,争取相关方面的支持……一时间,因为这条水渠的修复,杨志强忙碌了许多。
10月29日,一番准备之后,四合组水渠修复建设正式动工。七里山村村干部阙喜兰的另一个身份,是四合组一带的片长。9月初,杨志强与她取得联系,反映了当地群众期盼修复水渠的诉求。她立即将情况上报到支村“两委”,使之得到了村上的支持。水渠修复建设正式动工后,她多次来到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听取群众反响。
淤泥疏浚,基础开挖,渠墙浇筑,河坝加高……“三长”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再次彰显。每天都有一些群众,在早晨7点半前赶到工地,参与当天的施工,一直忙到11点半才回家吃午饭。中午12点半,大家又会准时回到工地继续施工。并且,不管是“三长”还是普通群众,大家都是义务投工。
齐心破解困境,修复效果明显
四合组水渠修复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多星期后,意外情况出现了。“整个工程量比原来预测的要大很多。”杨志强介绍,水渠修复本身就是一个“众筹工程”,所用的水泥由村上提供,当地企业恒胜矿业支持了一车沙子和3000元建设资金,组上原来留存了2000元建设资金。这些资金,用来购买施工所需的建材、模板等。令大家没预料到的是,最初的资金、人工预算都远远不足,水渠修复建设面临随时停工的困境。
在工地上开展一番商讨之后,破解之策很快确定。人工不足,大家一起来补;资金不足,有人挺身而出。11月6日,以当地乡友和在外工作人员主要对象,周农业四处打电话求支持,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钟。“这是自己受益并惠及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再多出点力也值得。”令他感到特别开心的是,所找14个人都是爽快答应慷慨解囊,9000多元爱心款迅速到位,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顺利解决。
11月12日,随着最后一段渠底硬化到位,四合组水渠修复建设全部完成。“‘三长’主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七里山村党总支书记贺国祥表示,水渠的修复建设,出现了不少身边典型,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如:杨志强、周农业、李建勋等人天天在工地上劳动,吴子中、周合平、杨晓初等人既投劳又筹资。整个工程建设,义务投工100多个,完成疏浚清理500多米、渠底硬化400多米、渠墙浇筑400多米,新建涵管两处,将羊角坝加高20厘米。这样,600多米长的四合水渠旧貌换新颜,使沿线120多亩水田和10多口鱼塘灌溉效率大幅提升、水旱无忧。
来源:智慧宁乡
编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