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县桐木村“光伏+茶园+旅游+研学”农光互补开发项目 本报通讯员 梁洁 摄
库区移民产业过去大多依赖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面临投入大、风险高、效益低等问题。为突破这一瓶颈,湖南省怀化市移民部门把握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强化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探索了一条“光伏+”移民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库区移民群众和村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增收。
因地制宜 创新发展模式
怀化市2023年2月启动“光伏+”移民产业示范村建设,计划3年内在200个移民村投资2亿元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当年已在45个村投入5000万元完成部分建设任务。同时,根据政策调整,怀化市采取合作开发移民光伏产业的方式,通过探索“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村企联合”的“光伏+”移民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库区移民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移民群众和移民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
打造“抱团取暖”模式。怀化市重点扶持以移民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龙头企业+基地+移民”“合作社+基地+移民”“集体经济+基地+移民”等产业发展合作模式。2023年,沅陵县投入移民产业扶持资金2560万元建设两个光伏电站,成立24个重点村参与的光伏电站移民村经济联合社,使2.86万移民成为“股民”。联合社确保移民受益,壮大了移民村集体经济。
打造“飞地经济”模式。怀化市通过政府主导,协商利益分配模式,制定管理办法,让缺少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移民村,到有资源、有经验、有产业、有实力的非移民村发展“光伏+”移民产业,形成互补,共同受益。同时,整合有限的移民产业资金,投入政府主导的市、县产业投资公司和工业园区,签订投资入股和分红协议,确保移民资金保值增值。2024年,怀化市充分利用园区屋顶资源优势,与高新区对接,签订移民光伏产业园建设框架协议,引导各县(市、区)“光伏+”移民产业示范村建设项目落地园区。
打造“立体开发”模式。怀化市结合光伏产业和立体农业的优势,积极探索“光伏+”的立体开发模式,如“光伏+中药材种植”“光伏+茶园”等,提高移民后扶产业投资效益。中方县桐木镇桐木村投入移民后扶资金200万元参与建设集“光伏+茶园+旅游+研学”于一体的农光互补开发项目,仅光伏发电一项年回报率就达10%以上,实现产业开发效益倍增与土地集约利用“双赢”。
把握关键 健全工作机制
为确保“光伏+”移民产业落地发展,怀化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重点项目,定期考核,构建长效机制。
创新建设机制。由乡村为实施主体,坚持“四议两公开”,健全完善“市级统筹、县级管理、乡级配合、村级实施”的建设机制。市级库区移民事务中心负责总协调、总调度,县级库区移民事务中心负责资金筹措、计划下达、招投标等;乡镇负责项目申报、协调用地等;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项目主体,参与具体实施和收益分配。
创新投入机制。坚持投入渠道多元化、投入保障常态化、投入机制长效化。2023—2024年,怀化市整合移民后扶资金1.1亿元投入光伏产业,电力部门投入专项资金400余万元支持移民光伏电站配套并网工程。
创新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一证两协议”制度,即办理“村集体出资证明”,签订“投资回报协议”和“利益分配协议”,确保移民资金、资产安全,维护移民群众合法权益。
创新分配机制。“光伏+”移民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库区移民群众和村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增收。2025年年底将建成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4500万千瓦时,年收入超2000万元,可保证200个移民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25年以上。预计2025年后,近10万移民每人每年可享受100元以上的分红,且能持续受益25年以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向开林 白庆祝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