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江碧水润潇湘——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水利项目

来源:新湖南 作者:谢莎莎 肖秀芬 张笛 编辑:陈诗芹 2022-02-17 15:17:28
时刻新闻
—分享—

图为长沙市圭塘河井塘段城市“双修”及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公园。通讯员 摄

图为涟水流域生态修复项目三大桥段生态廊道。通讯员 摄

图为珊珀湖流域河湖水系连通补水调枯工程的豆港泵站节制闸。通讯员 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首《沁园春·长沙》道尽湘江水天一色、万物和谐的景色,令人心生向往。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篇《岳阳楼记》说尽洞庭湖碧波浩荡、雍容秀美的景象,让人沉醉其中。

而在发展与保护的博弈中,湘江“母亲河”和洞庭湖“天下粮仓”的光芒逐渐被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字眼掩盖,生态系统警钟不时敲响。

2018年以来,省政府组织财政、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共同编制了《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方案(2018-2020年)》,确定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流域水环境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娄底市娄星区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常德市安乡县珊珀湖流域河湖水系连通补水调枯工程、益阳市大通湖区大通湖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作为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重要工程举措,拉开了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的序幕。

使命在肩,初心向前。作为4个水利项目建设的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高度重视,迅速成立水利专项领导小组,锚定目标同心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引入河湖生态治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全力以赴打造绿色生态河湖。

如今,湘江之滨,洞庭湖畔,白鹭翩飞,绿意盎然,满目生机……无限风光背后,彰显着湖南水利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责任与担当。

长沙圭塘河流域:网红“打卡点”,生态“调节器”

冬日暖阳下的圭塘河波光潋滟,蜿蜒而行的河湾犹如一条玉带,目光所到之处风光秀美、波光荡漾。

但曾几何时,这里是个让人“望而却步”“谈之变色”的地方。

圭塘河是湘江的二级支流,也是长沙市唯一一条城市内河,从雨花区跳马镇鸭巢冲水库一路向北,流过雨花经开区、洞井、时代阳光大道,再到红星、香樟路,在芙蓉区、雨花区交界处汇入浏阳河,滋养着无数长沙人。同时,圭塘河也影响着浏阳河乃至湘江、洞庭湖、长江水生态水环境的健康。

对于今年69岁的廖志华来说,今日圭塘河的涓流秀美,是“历劫而归”。他的家在香樟路北侧新星小区,与圭塘河比邻而居已有40余年。

在廖志华的记忆里,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圭塘河岸的稻田逐渐被批发市场和拔地而起的高楼所代替,沿线的养殖场、屠宰场越来越多,“河边大大小小的污水排放口,黄色、褐色、黑色的污水流入圭塘河,河里淤泥堆积、臭气熏天”。他看着清澈秀美的圭塘河从涓涓细流逐步变得污物横流,多河段水质指标处于V类甚至劣V类标准,被人称为“龙须沟”“臭水沟”,心痛却也无可奈何。

生态警钟、百姓呼声不容忽视。2018年末,圭塘河流域水环境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动工。

怎么治?治哪里?

治理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统筹实施城市双修、海绵城市、黑臭水治理、水资源管理、流域生态治理等,旨在改善和优化圭塘河井塘段水系及周边环境,打造一块高品质、多功能的城市绿洲。

工程通过扩大河道断面,提高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汛期水位,让河道行洪更安全。改扩建截污干管5000米,新建调蓄池系统20000立方米,新增生态滤池20000平方米,改建疏洪构筑物7座、新建调蓄系统智慧调控室1座。

同时,长沙市广泛倡导“全民治河、全民护河、全民爱河”理念,注重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公众积极加入到流域管理和巩固治理效果中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流域治理,在优先确保水环境得到长效治理的前提下,发展滨水经济带,建设滨水生态公园,通过运营收入以园护河、以园养河。

202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的长沙圭塘河井塘海绵城市示范公园刷爆朋友圈,成为“网红打卡点”,便是最好的“答案”。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历时两年,圭塘河流域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取得瞩目成果,实现了由“逃离河道”向“面向河道”的转变,达成了生态环境优美、沿河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益阳大通湖流域:从“精养鱼塘”变身“生态乐园”

入冬以来,12.4万亩的“三湘第一湖”大通湖陆续迎来了十余万羽候鸟,呈现万鸟翔集之景,伴着湖面袅袅升起的薄雾,恰似一幅水墨丹青。

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湖泊面积12.4万亩,湖体容积2.3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749平方公里,是湖南省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接壤着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2015年,一份水质监测报告将大通湖推上了风口浪尖:大湖水质急剧退化到劣Ⅴ类。

保护大湖,刻不容缓;治理大湖,迫在眉睫。

2019年10月,大通湖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开工建设。这是大通湖流域首次针对生态修复与治理实施的综合性工程,承载湖区人民的期盼与心声。

工程围绕“截污、退养、活水、疏浚、增绿”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攻城拔寨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治沉疴痼疾,抓生态修复、促转型升级,全面打响了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工程通过沟渠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建筑物改扩建、泵站新建及更新改造,促进流域水系连通,提升水体交换动力;通过入湖排污口及湖岸生态带水生植物种植、围垦鱼塘恢复湿地、鱼塘退养减排等环湖低洼地生态整治,降低入湖污染负荷,恢复流域生境及生物多样性。

项目建成后,大通湖乃至整个流域水生态环境和水质显著改善,沿湖植被带及挺水植物基本修复,毛叶、青虾等物种重现大通湖。

同时,有力推动了大通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经济产业发展,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湖滨湿地景观带,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大通湖流域的“两型”社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大通湖水质这两年已有明显改善,现在主要是在重点水域构建多层次水下生态系统,并持续改善,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在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通湖工作站的博士后李杨看来,“让湖泊重现一泓清波”的目标与愿景已渐行渐近。

如今,走在大通湖岸边,映入眼帘的不只有碧波万顷,还有物种丰富的生态湿地。

娄底涟水流域:寻芳涟水滨,水清草更肥

逐水而行,滨水生态廊道满眼皆景,如今的涟水河成为“天然氧吧”。

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背后,娄底市涟水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工程是“头号功臣”。

工程实施前,涟水河松江大桥至娄底大道、吉星大桥至江龙滩大桥段部分区域水域岸线侵占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城市整体美感,生态系统功能也十分脆弱。

为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民生福祉,2020年2月24日,涟水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工程建设生态驳岸14.6公里,滨水生态廊道10公里,水系连通河道生态治理12公里,河道清淤疏浚8.0公里,水源地保护2处修复湿地220亩……在疫情、汛期、征拆等多重考验和压力下,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涟水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创造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娄底速度”。

项目通过修建生态护岸,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域岸线,打造滨水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了沿河绿道系统;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提高了河道纵向连通性指数,改善水体流动性及水力条件,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利用现有滩地打造人工湿地,起到了缓冲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如今,涟水河流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体系逐步健全,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面貌”已是焕然一新。

常德珊珀湖流域:鱼米之乡,草更缕水更清

北连长江、南通洞庭湖,安乡县历来是江南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澧水、松滋河穿境而过,两河尾闾洼地积水成湖,这就是安乡县珊珀湖。

“过去,两三米深的湖水,清亮的很,看得见湖底的螺丝和鱼虾。”安乡县安丰乡珊珀湖社区74岁的刘绍春记得,儿时跟着父亲下湖捕鱼,渴了,双手掬一捧湖水,喝在嘴里,心里又甜又凉。回家时,顺手采一篓菱角、一捆茭白,都是童年趣事。

上世纪末,因投肥养殖,长期掠夺性开发,珊珀湖生态不断恶化,发展为劣V类水质。曾经物产丰盛的秀美湖泊、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变成了“臭水坑”,群众反响强烈,上访事件频发。

2018年11月,安乡县珊珀湖流域河湖水系连通补水调枯工程开工建设,正式开启珊珀湖蜕变之旅。

作为一项系统生态工程,重点突出“提质”“打通”“补给”三大关键词,充分发挥现有排灌设施及渠系作用,对其进行生态提质改造,节约投资成本;积极统筹整合项目,在做好“龙头”工程建设的同时,利用其它部门项目建设,解决配套渠系问题;科学制定补水调枯方案,改善珊珀湖流域河湖水质。

目前,安乡县珊珀湖流域河湖水系连通补水调枯工程已全面完工,通过豆港泵站引澧水入珊珀湖,实现河湖水系连通大循环,提升了珊珀湖水质,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基本恢复了珊珀湖作为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功能,并保证了农业生产灌溉需要。

18.9km环湖生态沟已全线拉通、拓宽加深,成为水流清澈的沟渠,沟内大力推行“退渔还耕” 和“退渔还湿”,沟外6417亩养殖池塘转型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安乡县安丰乡珊珀湖社区渔民周序义养了一辈子鱼,政策出台后,他积极响应号召,率先抽干了鱼塘,成为当地第一个退养户,并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干起了蔬菜种植。“投肥养鱼对水体污染太大了,污染了环境,害了子孙后代。”周序义说,他和妻子种植蔬菜,一个月能赚6000多元,比以前强多了。

在冬日清晨,环行珊珀湖,只见湖洲内外水天一色,清风吹来,欢快的鸟鸣声四起,十分惬意。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不负“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水利项目美家园、活资源、惠百姓,让潇湘大地加速迈向了“人水和谐”。(谢莎莎 肖秀芬 张笛)

来源:新湖南

作者:谢莎莎 肖秀芬 张笛

编辑:陈诗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