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看酒埠江灌区如何滋养“湘东粮仓”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军 杨芊逸 彭政 谭琦 编辑:陈诗芹 2021-09-03 10:52:44
时刻新闻
—分享—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 记者/王军 实习生/杨芊逸 通讯员/彭政 谭琦

夏末,湘东田野稻浪缱绻,一片绿、一片金,一望无垠。

紧扼株洲“农业命脉”的酒埠江灌区,用全市1/4的耕地,交出1/3的粮食产量,贡献1/2的商品粮。

一切都指向了水。通过纵横阡陌的“干支斗农”渠,酒埠江水库的水源源不断流向湘东沃野,浇灌在每一个需水的关键时节。

8月底,记者迎着翻飞的稻浪走进酒埠江灌区,感受到的是靠谱、给力和贴心。

640.webp.jpg

老而弥坚的渠道 靠谱

路面铺满沥青,两岸设置护栏,护坡绿意盎然,渠内完成衬砌,水流奔涌向前……站在酒埠江灌区东干渠示范段的凉亭内,流动的风景在延伸,尤其是不远处飞离地面的17.5米高的横田垅渡槽,180米长的“腹中”清水扬波。

“这渠道真美!”记者不禁感叹。

“美丽背后,代价也不小。”满脸得意的酒埠江灌区副局长彭政说道。

灌区工程建于1958年,1960年开始发挥效益。227公里干渠、893公里支渠、“长藤结瓜”式的渠系建筑物,受制于当时的建设水平和常年风雨侵袭,年过花甲的它,早显“病态”。

重返青春,要动手术。作为全省第五、全市最大的灌区,每一次国省重点项目的实施,这里不曾错过,仅2016年至2020年就完成中央、省级投资9418万元,实施41.6公里干渠、112.8公里支渠的防渗衬砌,6座大型渡槽的拆除重建,18个干渠隧洞的加固改造,440多处附属建筑物的改造,“梗阻”的“病灶”消失了。

重返青春,也要“常打扮”。每年冬修期间,灌区就会集中进行清淤、扫障、处险等维修养护攻坚,干部职工化身“美容师”,装扮出“渠底不见泥、渠顶不见坑、渠坡不见柴”的时髦渠道。同时,在全省率先把灌区工程纳入河长制工作范畴,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渠长,落实标准化管理。

重返青春的灌区,渠道渗漏减少、流速加快,水利用系数由0.33提高到0.51,灌溉保证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灌溉周期从10天缩短为7天。

代代相传的坚守 给力

锅巴塘隧洞,在西干渠最尾端,顶端“劈山凿石换新貌,浟水长流夺丰收”几个字,印在斑驳的水泥墙上。

上一轮放水已结束,渠道内出现淤积物,熟悉的渠道管护员彭跃进又来了。他默默走进隧洞,将杂物枯枝整理成捆,一咬牙扛上肩,沿着台阶爬上岸集中堆放。

守护锅巴塘,一晃已是26年。因为父亲是一名老水利人,彭跃进从小耳濡目染,从一名临时工变成了正式工,如今头发花白了,手掌磨出老茧了,皮肤晒成古铜色了,岗位依旧是最苦最累的水渠管护。

“保护父辈修的渠,呵护儿孙喝的水,这就是灌区人最朴实的心愿。”彭跃进宁愿站在阳光下也不躲在树荫下休憩,因为渠道周边蚊虫又多又毒,即使包裹得严实,脸上也被叮出青一块、紫一块。

其实,默默坚守在渠道上的职工,很多是“渠二代”“渠三代”,一辈子没离开过渠道,艰苦奋斗的守望精神早已融入骨髓,水在他们心里大于一切。

市坪管理所所长贺伟东也是一名“渠二代”。今年汛期,渠道内飘来一根碗口粗的梧桐木,短时间内造成渠道水位抬升,随时可能发生穿孔险情。时间耽搁不起!贺伟东用麻绳的一头拴住腰,一头由岸上同事拽住,手里抓住电锯脚下试探着靠近梧桐木,在汹涌的洪流中将梧桐木锯断,然后用麻绳捆绑牢靠,再由众人合力拉上岸。

“你怕吗?”记者问。“怕得瑟瑟发抖,可更怕渠道受损。”贺伟东淡然应答。

几十年的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来自“守护父辈荣耀、守护百姓心安”的初衷。

步步延伸的服务 贴心

泥脚巷,连接西干渠的支渠。水进入干渠,却在支渠卡壳,破损的渠道、堆积的淤泥,阻断了去路,下游农户望水兴叹。

按管理职责,干渠以下渠道由地方政府管理,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统筹用水。

长期以来,泥脚巷周边村组并没有成立用水户协会,导致支渠疏于管理,有水也到不了田间。

7月底,灌区管理局干部职工走进泥脚巷,与周边村组积极协商,推动当地成立跨村支渠、斗渠农民用水协会,统筹用水、调水方案,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

事实上,去年酒埠江灌区在全省23个大型灌区脱颖而出,顺利挤进了全国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试点的“笼子”。而泥脚巷支渠的改造,也顺利获得项目支持,将在冬修期间开工建设。

服务的延伸,不仅体现项目建设上,更体现在送水到田间的合理调配水资源中。

8月30日,皇图岭镇笔和村,左铁文种植的800亩晚稻,正是分蘖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晒田,马上就到了需水高峰期。

他拨通灌区管理所电话,上报用水需求,很快便得到答复:“再坚持两天,轮灌到北干渠必经笔和村。”

“可用的水太少了!”酒埠江灌区管理局信息科科长张耀辉感慨。往年同期,酒埠江水库蓄水位维持在157米左右,今年下降到153米左右,意味着可用水量减少近4000万立方米。

为此,在用水高峰到来前,灌区就制定了轮灌溉方案,结合天气情况和用水需求,在各个干渠定期通水、交替停水。同时,放水之前有调查、放水之前有告知、放水时间有间隔、放水效果有跟踪的“四有放水法”,在灌区内普遍推广。

靠谱的渠道、给力的坚守、贴心的服务,让“湘东粮仓”丰收的滋味更浓了,也让老百姓的笑靥变得生动起来。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军 杨芊逸 彭政 谭琦

编辑:陈诗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