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水电:点燃“火炬”照山村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张灯林 陈静 编辑:刘娜 2021-07-12 09:38:34
时刻新闻
—分享—

记者 张灯林 陈静

7月1日早上7点多,93岁的孟阿婆穿着崭新的红裙,激动地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

孟阿婆家地处井冈山西麓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自源村。村口不远处的水口水电站,正在为阿婆家那台50英寸的电视机提供着充足电力。也是它,在上世纪70年代让阿婆告别煤油灯,用上了电灯。这座装机容量18150千瓦的小水电站,几十年来一直以成本价给周边村民优惠供电,悄悄地改变着这里的生活。

“1983年全国第一批农村电气化县就有炎陵县,小水电站成为我们炎陵山区的‘液体金矿’,很多百姓因此脱贫致富。”炎陵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百年辉煌,乡村巨变。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和责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农村小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中国水电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熠熠生辉。截至2020年,全国建成小水电站4.5万多座,装机容量82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2500多亿千瓦时,超过两个三峡的年发电量。通过开发小水电站,全国初步治理了数千条中小河流,形成水库库容2800多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上亿亩。作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小水电被称为山区的“夜明珠”,在解决农村用电、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保障城镇防洪安全、改善灌溉和供水条件、促进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照亮了中国广袤农村的新生活。

弥补农村短板的“光明工程”

我国农村水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约1.2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第一座小型水电站——河北省赤岸水电站建成。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为解决广大山区农村用电问题,结合江河治理,提倡开发小水电。小水电从单站发电到联网运行,从建设地方小电网到与国家大电网联结,初步形成了大小电网并举、各有侧重、余缺调剂、共同发展的格局。截至1979年年底,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开发了小水电,近千个县主要靠小水电供电。小水电使1.5亿人告别了无电历史,开始进入现代文明。

改革开放到新世纪以来的20年里,小水电释放出更多能量。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家大力支持小水电开发,鼓励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自力更生兴办小水电,启动了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当时越来越突出的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和缺电问题。到1999年年底,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348万千瓦,使全国1/2地域、1/3县市、3亿多农村人口用上了电,基本解决了农村用电问题,初步实现了农村电气化。2003—2015年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解决了320万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年减少薪柴消耗570万立方米,保护森林1100多万亩。

小水电因而被百姓誉为“光明工程”和“清洁工程”,成为共产党人为山村点燃的“永不熄灭的火炬”。

 保障生态流量的“绿色工程”

尽管国际公认水电是清洁能源,但我国部分引水式小水电因立项建设年代较早,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当时并没有保证生态流量的意识和管理手段,导致一些小水电站出现发电引用水量过大、厂坝间的河段出现河道脱水断流等现象。

众多质疑声因此袭来,甚至有“一刀切”全面关停小水电的声音。

没有小水电,哪里寻找年发电量超过两个三峡的清洁能源?真要放弃全国农村水电发展,“一人得病,全家吃药”?

新时期如何定位,决定着小水电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绿色小水电”,拉开了小水电走上“绿色大道”的序幕。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农村小水电开启绿色嬗变。

遍布全国的小水电如何进行绿色改造?如何创建绿色小水电站?关键点又在哪里?

“生态流量监管是影响农村水电绿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只要紧紧抓住生态流量这个‘牛鼻子’,就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局面。”2019年,水利部副部长田学斌在农村水电绿色改造现场会上表示。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绿色小水电标准,能否创建为绿色小水电站,有一票性否决指标,就是要按要求泄放坝(闸)下生态流量。”

各地如火如荼探索、实践。福建省于2017年12月出台了《福建省水电站生态电价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对最小生态下泄流量监控数据完整率和达标率达80%(含)以上的水电站,实行生态电价奖励,对完整率和达标率低的水电站,实行生态电价惩罚,进一步促进落实水电站生态流量,切实改善河流水环境。

“激励诚信、惩戒失信,在政策引导下,我们自觉参与改造,落实最小生态下泄流量。”厦门市紫云岭水电站负责人黄和记介绍。半年内该电站就完成了生态下泄流量核定工作和泄放设施的安装。经过整改,紫云岭水电站实现了24小时下泄,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为0.0161立方米每秒。如今,在紫云岭水电站下游,溪水涌动,山水交融。“整改完成后,河道有了活水,微生物、鱼虾等也回归了。”厦门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感慨。

在广西,河流生态改造项目的实施,修复了河流减脱水河段共计约61公里,有效修复河流生态。通过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新增年发电量2.6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8.87万吨标准煤,减少22.7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减排效益突出。

围绕河流生态改造、绿色小水电站创建等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关于推进绿色小水电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等相继出台,组织各地开展了3200多条中小河流水能资源规划修编,累计完成6000多座水电站的增效扩容改造,创建616座绿色小水电站,在提高水能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修复河流生态、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国已有福建等10个省份出台了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督管理文件,在生态流量监管方面取得突破。

在“绿色大道”前进,已经无法跟上的,退出和整改也绝不含糊。

在长江经济带的小水电站中,有3900多座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被水利部列为退出电站,还有超2.1万座水电站被列为整改类。

2018年,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开始。截至2020年年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阶段性目标已经完成。3500多座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电站已退出,2万多座完成整改,9万余公里减脱水河段重新有了水。

关停与退出并不意味着水电站失去了价值。存在时是一面旗帜,退出时仍可光辉满面。在浙江安吉,报废的小水电站被打造成首个小水电站民宿,更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科普、体验、住宿为一体的小水电综合展示馆。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今晚我在水电站值班”。在曾被誉为“全国小水电一面红旗”的福建永春,“退役”水电站变身创意书吧,引来游客纷纷“打卡”。屋内,人们在昔日发电机组改建的饮品台前饮茶、阅读。屋外,流水潺潺、绿意盎然。

2021年3月22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强调,要加快推进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在“生态流量”这把硬标尺面前,小水电的“绿色转身”还在继续。

助力脱贫攻坚的“德政工程”

一座小水电点亮一方,更能带富一方。小水电,还成为了贫困地区的“液体金矿”。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的决策部署,2016年起,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了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增加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增强贫困地区电力保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为重点,建设农村水电扶贫工程,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亿元,在湖北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扶贫装机44.9万千瓦。

2018年3月,土家族汉子向中富,站在自家120多平方米的新房前喜笑颜开。这位来自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庙村四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半年前一家四口还挤在破旧土坯房中。正是2017年傅家湾农村小水电扶贫项目3万元的收益,帮助他完成了危房改造。后期,县水电扶贫项目还持续对向中富进行跟踪帮扶,帮助其女儿完成学业、家庭实现脱贫。

农村水电扶贫工程为当地政府和项目业主解决了建设资金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贫困户直接享受国家资金分红,部分持续受益高达20年。

以湖北省为例,2016年至2020年,湖北先后有26个水电项目被列为国家水电扶贫试点和建设项目,在集中连片的特困武陵山区等5个地市州的11个国家级贫困县(林区)开展项目建设,项目总装机容量20.8万千瓦。五年来,项目县市共计收水电扶贫收益4712.2万元,采取现金直补、生态补偿和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共向204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兑现水电扶贫收益;水电站周边282个贫困村得到水电扶贫收益资金支持,村均受益4.2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

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7省累计投产装机容量71.9万千瓦,兑现扶贫收益2.53亿,帮扶9.8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

推动“一带一路”的“担当工程”

中国发展小水电的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农村水电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已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小水电技术培训109期,培训人数超过2500名,援助越南、古巴等亚非拉国家建设了一批小水电站工程项目,为蒙古、卢旺达等60多个国家提供了上百座小水电站规划、设计、咨询及设备成套等服务。

“小水电国际标准编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已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国小水电”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带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彰显世界大变局背景下的大国担当。

7月1日晚,当五星烟花在北京鸟巢体育场上空盛放,山沟里的孟阿婆也和无数国人一样通过电视机、网络观看着,心潮澎湃。这一幕,仿佛是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浪漫演绎,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印记。

诞生、发展,源于人民需求,自我革新、实践探索,永远为了人民需求。在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大地上,唯有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才能永葆强大和生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如是,农村水电发展亦如是。山坳里的一座又一座农村水电站,正将水力转化为更多的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亿万滴水,正折射出更耀眼的大国光辉。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张灯林 陈静

编辑:刘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