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河,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求是网 作者:思力 编辑:刘娜 2019-10-16 17:06:34
时刻新闻
—分享—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起巴颜喀拉山,东入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四个地貌单元、三级地形阶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大河。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在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时,挟带了大量泥沙,因而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大河。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曾用“浊河”来称呼黄河,到了唐朝正式称为“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浩浩黄河水,同长江一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史上,“河”曾是黄河的专称。自夏至宋,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3000多年,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从炎黄二帝,到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思想巨匠,从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到《诗经》、《易经》、《道德经》、《史记》以至汉赋、唐诗、宋词,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到天象历法、农学、医学、水利等,中华文化的诸多元典、古代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都诞生于这片土地。黄河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塑造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在一代代领导人的胸中奔腾激荡;伴随着新中国浩荡前行的步伐,黄河也必将更好地造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于日理万机之中起身,来到他日夜牵挂的黄河边。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第一次专程离京视察。从济南泺口大坝到徐州黄河故道,从兰考东坝头到开封柳园口,从郑州邙山之顶到新乡引黄渠畔,他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面对这条母亲河,他心潮澎湃,也忧思难抚,千叮咛万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2019年9月17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眼前的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一片勃勃生机。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豪情满怀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同时,也直指黄河的种种近忧、隐患。总书记是在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崭新的宏伟蓝图。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怀、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一次次不辞辛苦,奔赴沿黄九省区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河上下、长城内外。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兰考,重温焦裕禄当年带领兰考人民防治风沙时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东坝头的黄河岸边,细细询问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6年7月,在宁夏,他强调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的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2016年8月,在青海,他听取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观测点生态保护情况汇报,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6月,在山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他寻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渡过黄河驻扎于此的足迹,用深植于黄河文化的“吕梁精神”鼓励当地干部群众。2019年8月,在甘肃,他深入了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要求甘肃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9月,他来到河南,亲临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治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步履所至,心之所向,尽是关切。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民族治黄史,深入剖析黄河治理的难题症结,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将其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一前所未有的全新定位,为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工作开辟了全新视野;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将开启大江大河的“大治时代”,谱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篇章。

来源:求是网

作者:思力

编辑:刘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水利频道首页